碧海藍天,山東擦亮海洋生態“名片”
2021-10-19 09:27:11來源: 大眾日報編輯: 陳前責編: 趙瀅溪

碧海藍天,山東擦亮海洋生態“名片”

近年來,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區域內盡顯秀美的生態海島自然風貌。(記者 從春龍)

碧海藍天,山東擦亮海洋生態“名片”

濰坊濱海景觀風貌。(記者 楊學瑩 通訊員 袁彥奎)

碧海藍天,山東擦亮海洋生態“名片”

在榮成市石島管理區附近海域,泓泰海洋牧場海上養殖區漂浮在碧海之上。(記者 陶相銀)

  渤海灣畔,黃河入海口秋意正濃。在黃河尾閭的東營新匯海灘上,兩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勺嘴鷸晃著嬌小美麗的身體悠然散步。這一幕很幸運地被攝影愛好者孫傑定格在影像中。

  勺嘴鷸是極度瀕危物種,全球僅存不到200對。“鳥友”們説,是黃河三角洲的好生態引來了各種珍稀鳥類的眷顧,成為鳥兒們的“國際機場”。如今,黃河入海口這片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已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我國丹頂鶴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3000多公里綿長海岸線,16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這是山東半島引以為傲的戰略資源。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山東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1.5%,海洋生態修復成果凸顯,海洋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品質顯著改善,碧海藍天的美景進一步擦亮山東海洋生態“名片”。

  陸海統籌協同共治——

  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1.5%

  鳥瞰萊州灣,沿岸坐落著一排排整齊的區域養殖園。這是萊州明波水産有限公司開發的佔地300畝、確權海域22萬畝的大型生態圍欄“藍鑽一號”“藍鑽二號”。

  養殖成活率達90%以上,養殖單産超過50千克/立方米,但這還不是企業負責人翟介明最驕傲的地方:“我們實現了養殖尾水的高效處理、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區域用水全循環,經過處理後重新流回培育池內的水體細菌含量低於自然海水中的細菌含量,適宜海水魚的生長。”

  山東堅持以海定陸、以陸保海、陸海統籌治理海洋生態,從源頭上嚴控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2019年,山東組織完成了渤海、黃海區域入海排污口排查。翟介明口中的工廠化循環水處理工藝,解決的正是養殖尾水排海造成污染的問題。

  以全面打贏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為抓手,山東陸海統籌,將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範圍延伸至入海河流全流域,除沿海7市外,將濟南、淄博、德州、聊城等4個內陸城市納入渤海攻堅戰作戰範圍,形成陸海統籌、全海域、全流域綜合治理格局。

  黃河入海的最後一站東營,是典型的平原城市,水體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水質改善提升難度大。為改善提升全域水環境品質,東營去年出臺了全市重點河流水質通報督辦制度,對不達標單月出現1次的地區進行預警,連續2周或月內出現2次的進行約談,連續3周出現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和市紀委進行約談,月內不達標的則由市政府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去年年底水環境品質排名全國“後30位”的東營,今年1-8月水環境品質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7位。

  目前,山東已全面摸清了入海排污口的水質、水量,建立了“污染單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納水體”的排污路徑,正全力推進入海排污口分類整治。“我們每月印發《山東省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進展》,建立‘紅旗’‘蝸牛’榜,以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劉培學告訴記者。

  山東將海洋環保重要指標納入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全面實行灣長制,全省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灣長379名,聘任村級灣管員710名,設置公示牌244個,省級及沿海7市全部啟動或完成灣長制信息系統建設,管灣護灣水準不斷提升。

  “通過強化陸海統籌、精準施策、科學管理,各區域聯動、多部門協同,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圓滿收官,灣長制工作機制深入落實,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合力空前增強,海洋生態環境品質顯著改善。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1.5%,其中渤海海域達78.3%,均超額完成均超過88%和75%的目標值。”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宋繼寶介紹。

  全力推進海岸帶修復——

  白江豚、鯨魚等海洋生物頻繁出現

  誰説鹽鹼地長不出綠洲來?

  驅車行駛在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防潮壩上,壩外海水碧波盪漾,壩內排排檉柳鬱鬱蔥蔥。這片7公里長300米寬的檉柳林,如同綠色的飄帶鑲嵌在藍色的海邊上,改變了人們對鹽鹼荒灘的印象。

  渤海沿岸的濰坊市濱海地區強鹽漬化面積達381平方公里,生態環境脆弱,綠化成本較高,鹽鹼地綜合利用難度大。難也得找路子!2017年10月,濰坊市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開始施工,種植山東省林科院自主研究的“魯檉1號”。如今,最早一批種植的檉柳平均樹高達3米,最高的一株已長至5米。

  近年來,山東不斷加大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力度,堅持保護與生態整治並舉,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科學修復。實施渤海攻堅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累計整治修復濱海濕地4676公頃、岸線63公里,超額完成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確定的3800公頃濱海濕地修復目標和22公里的岸線岸灘整治目標。近岸海洋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區域內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持續提高,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

  海岸生態好了,闊別許久的老朋友回來了,聞名而來的新朋友到訪了——

  日照退港還灘,不僅恢復了1882米的生態岸線,形成了以“龍山咀”為龍頭、以“海龍灣”為龍尾的綿延10公里優質砂質岸線,新增沙灘面積46萬平方米,周圍海域水質也提升到國家海水二類標準。如今鳥瞰日照石臼區域海域,翻滾的海浪上,成群的海鷗鳥鳴啁啾,大海龜、江豚、白海豚等多年不見的海洋保護動物重新回歸,海洋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提升顯著。

  長島實施“退養還礁”,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新佈滿海岸,白江豚、鯨魚等海洋生物頻繁出現,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魚類資源不同程度恢復,東方白鸛、黃嘴白鷺、蒼鷹等遷徙鳥類數量明顯多於往年,北海獅、黑天鵝、海龜等物種首次出現。

  東營“退養還濕”40多萬畝,濱海濕地“紅地毯”景觀重現,黃河三角洲區域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目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有1630種,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每年有600余萬隻鳥類在這裡繁殖、越冬和遷徙。

  從全省看,隨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其中海洋物種多樣性包括浮游植物125種、浮游動物105種、底棲動物199種、潮間帶生物60種,魚類108種,甲殼類47種,頭足類8種,爬行類6種,鳥類66種,哺乳類14種。

  生態優勢化為發展優勢——

  “藍碳”正在變成“真金白銀”

  日照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內的陽光海岸綠道,猶如一條“綠絲帶”融于山水之中,28公里陽光海岸綠道和33.8公里的山海風情綠道,將日照東部海濱旅遊資源和北部山嶽旅遊資源“山海聯動”“串景成鏈”,串出了一個陽光海岸精品旅遊産業集群。“國慶期間,我們度假區接待遊客達到97.5萬人次,超過疫情前同期水準,最高一天遊客超過20萬人次。”山海天旅遊度假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于冰告訴記者。

  濰坊濱海地區的檉柳林裏,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林下套種了“沙漠人參”肉蓯蓉。肉蓯蓉與檉柳共生共長,畝均産量1200斤,鮮品畝産值可達1.2萬餘元,深加工後畝産值可達5萬元以上。“每年的四月初到六月末是肉蓯蓉的采收期,在這期間每天用工至少200人,隨著種植規模擴大,用工人數還在持續增加。”檉霖生態總經理鄭愛民介紹,越來越多的當地老百姓參與到肉蓯蓉的播種、管理和采收等環節中,單個勞動力年可增收1萬元以上。

  從陸地到海洋,山東正在把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從更長遠的維度上度量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000多公里的蔚藍海岸正煥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從政策層面看,《山東省海洋環境品質生態補償辦法》印發,探索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將海域水質補償(賠償)、入海污染物控制賠償等納入生態補償範疇,按照‘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得到補償’的原則,將海洋環境治理成效與經濟利益掛鉤。截至目前,共測算下達各相關市海洋環境品質生態補償資金10347萬元,有效推動了各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崔鳳友介紹。

  從市場反饋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看不見、摸不著的“藍碳”正在變成“真金白銀”。威海長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海帶、龍須菜等藻類貝類養殖為主,建有10萬畝海帶、裙帶養殖海區在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年固碳量約42.5萬噸。8月10日,榮成農商銀行向其發放了2000萬元的“海洋碳匯貸”。這筆貸款正是銀行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當日碳排放交易價格進行計算質押而來的。

  位於威海南海新區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藍碳)實驗基地裏,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的工程師們每天都在研究鹼蓬、檉柳、鹽角草等十幾種植物的長勢。“這裡的每一株植物都承載著‘藍碳’的大使命。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耐鹽鹼性強、固碳能力強的植物的生長習性,讓它們在海邊鹽鹼濕地裏成活,變成能社會推廣的藍碳産業,助力碳中和。”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院長趙明波説。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山東積極擁抱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積極培育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一幅美麗動人的海洋畫卷徐徐展開。(大眾日報記者 陳曉婉 張文婷 參與采寫 賈瑞君 李明 李廣寅 丁兆霞 陶相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