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工返鄉創業打造“歸雁經濟”

2017-05-26 09:14:14|來源:新華社|編輯:萬慶麗

  新華社鄭州5月25日電 題:從“孔雀東南飛”到“春來燕歸巢”——河南農民工返鄉創業打造“歸雁經濟”

  從當初的“北雁南飛”,到現在的“群鳳還巢”,作為人力資源大省,河南積極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開闢了新途徑。真正實現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應,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效應轉變。

  昔日“雁南飛” 今朝“鳳還巢”

  “別看我的廠子小,一天能為100台古琴提供琴弦,雇傭的6名工人全是村裏的貧困戶。”徐二排是蘭考縣徐場村的一位樂器製作師,也是回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10多年前開始跟著別人學做琴弦,做了幾年後發現,這個行當前景好。”徐二排説,當時蘭考的古琴生産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卻沒有一家企業生産琴弦,所有琴弦全靠外地進貨。2010年,徐二排回到家鄉,創辦了蘭考第一家琴弦廠。

  在蘭考,像徐二排一樣返鄉創業的,已有6821人,帶動就業6.5萬人,返鄉創業已經成為當地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蘭考只是河南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劉桂霞是河南省淮陽縣姜莊人,因為腿有殘疾在家務農多年。44歲時,沒有手藝的她,在家鄉意外收穫一份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為流水線生産的帽子剪線頭。

  這個工廠的老闆是唐書景。41歲的唐書景是週口較早一批先富起來的打工者。在一次回鄉考察時,他發現家鄉不少勞動力因為照顧老人孩子,無法外出打工。2011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唐書景回到淮陽創辦工廠,成立了河南瑞能服帽有限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吸納當地1000余人就業,實現年産值2.5億元。

  “我們把農民工返鄉創業納入到招商引資範圍,寬鬆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掙了票子、探了路子、換了腦子’的人員返鄉創業。”週口市人社局介紹説。

  回得去也留得住 “引鳳築巢”強保障

  蘭考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王彥濤説。為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河南在財政、用地、稅費、金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優惠政策。

  徐平衛就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15年,蘭考縣徐場村返鄉創業者徐平衛獲得政府提供的30萬元無息貸款,利用這筆資金,徐平衛擴大了生産經營規模。目前,徐平衛的工廠一年製作古箏3000多臺,年産值100多萬元。

  “以前有産品也走不出這個村,現在都不夠賣。”徐平衛説,除了無息貸款,政府修通了路,還對企業進行免費的電商培訓,打開産品的銷路和渠道,如今公司六成以上的産品都是通過電商銷售。

  此外,為讓返鄉創業者留得住、站得穩,河南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完善服務體系。多地相繼建立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開闢綠色通道,提供註冊登記、政策諮詢、創業指導、社保關係接續等“一站式”服務。

  走進平輿縣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上河城,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不少創業者入住。“入住園區的返鄉創業人員能免2年房租、免稅收,還可以享受註冊登記、創業培訓、資金扶持、人力資源招募等服務。”平輿縣上河城董事長徐文化説。此外,政府每年拿出300萬元作為園區創業補貼,返鄉創業務工人員子女在入學、就業、就醫等方面,跟城市居民待遇一樣。

  “根據安排,2017年,河南計劃開展返鄉外出務工人員創業培訓和創業輔導15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0億元。”河南省人社廳工作人員説。

  變“輸血”為“造血” 撬動脫貧攻堅

  走進蘭考縣徐場村,記者看到,幾乎每一處院落裏都“藏”著一個民族樂器加工廠。遍佈徐場村的50余家樂器作坊吸收了村裏大量的勞動力,民族樂器生産的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160余人,年産值達9500萬元。

  “穩定的就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一個有力的抓手。”王彥濤説,這些返鄉創業者觀念新、腦子活、點子也多,為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造血功能。

  在鄲城縣胡集鄉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150畝葡萄已經挂果。合作社的創辦人王衛華卻沒閒著,正在葡萄種植園裏為農戶培訓如何才能讓葡萄既高産又高價。

  “我現在種了6畝葡萄、10畝梨樹,還有3畝地搞養殖,幹完自己的活,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年收入四五萬元。”正在接受培訓的王玉廷説,現在家裏不但脫了貧,孩子上學也有了保障。

  河南省人社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劉培峰説,隨著中部省份承接東南沿海産業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農村勞動力更傾向於在本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為農村貧困家庭增收帶來新機遇,也為優化農村産業結構探索了新模式。(新華社記者 史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