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刻”顧家饃

2017-08-08 14:38:15|來源:大河報|編輯:萬慶麗

  【輪播圖】匠心“雕刻”顧家饃

  製作

  手工塑形,栩栩如生的花饃就是在這樣的巧手中産生的。

  【輪播圖】匠心“雕刻”顧家饃

  生火

  程式雖繁卻不敢省人工,蒸饃用的還是傳統地鍋。

  【輪播圖】匠心“雕刻”顧家饃

  和面

  顧家饃用的是筋道麵粉,酵皮子發酵,不用發酵粉,沒有添加劑。

  【輪播圖】匠心“雕刻”顧家饃

  上鍋

  掀開蒸籠那一刻,麥香裹挾在蒸汽中充滿了整個屋子。李敬,顧家饃的傳承人之一,他在當地也頗有名氣。

  【輪播圖】匠心“雕刻”顧家饃

  成型

  陳志剛最拿手的是顧家饃裏的花饃,他製作的花饃形狀多變,“也不畫圖,自己想著就做了”。

  【輪播圖】匠心“雕刻”顧家饃

  顧家饃,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用面做出來的十二生肖、瓜果蟲魚類花饃栩栩如生。

  大河報訊:和面、揉面、切面、劈柴、燒火、上籠……豆大的汗珠在這種原始的勞作中挂滿額頭,順著脖子往下淌,65歲的陳志剛在這樣的勞作中,送走了34個炎夏。然而,程式雖繁卻不敢省人工,掀開大蒸籠那一刻,獨特的麥香裹挾在乳白色的蒸汽中氤氳了整個屋子,白生生的顧家饃如同一個個胖娃娃端坐其中,這就是陳志剛的堅守。

  顧家饃,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相傳是400多年前一個叫顧二別子的人發明的。麵粉用老酵頭髮酵,經過防霉防裂處理和多道複雜工序,吃起來筋道甜美。目前流傳的顧家饃有兩種:一是葫蘆狀的小白饃,不做多餘雕飾,為日常所食;一是十二生肖、瓜果蟲魚等形狀的花饃,這種花饃主要是當成工藝品,經過特殊處理,三五年都不會發黴。

  一雙佈滿皺紋的手、一把沾滿了麵粉的刻刀,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漸次誕生。陳志剛學會這項技藝的時候,不過10歲,當時生産隊裏搞副業,村裏帶著大夥兒集體做顧家饃,小小年紀卻心靈手巧的陳志剛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隨後,他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再創造,目前,他的手藝在河南沈丘縣小有名氣。

  堂屋桌上,擺滿了製作完成的顧家饃。兩排葫蘆狀的顧家饃,又被稱為貢饃,色澤鮮亮,如瓷器般閃著光。饃體渾圓,立而不斜,久放一年,不裂不霉,一經蒸餾,復原如初,味美如新。

  如何做到不裂不霉?陳志剛笑了:“窗戶紙,一點就破。蒸好饃,在陽光下曬乾。水分少了,即使不冷凍,也能長期放。”

  “吃饃,吃的是健康。”一旁,陳志剛的老伴李士英説,做饃用的是筋道麵粉,酵皮子發酵,不用發酵粉,沒有添加劑。具體做法:先用溫水泡酵皮子兩小時,紗布擰出水。接著,摻進兩小勺酵子酒,和面成糊,發酵6小時,變成酵子。最後,用酵子拌面,做成饃,再發酵6小時。全程下來,做一鍋貢饃,要一整天。

  陳志剛最拿手的,是顧家饃裏的花饃,他製作的花饃形狀多變,十二生肖、群猴百姿、花鳥昆蟲等題材信手拈來。“也不畫圖,我自己想著就做了。”

  李敬,顧家饃的傳承人之一,他在縣上也頗有名氣,不少外地人紛紛找他訂饃。他告訴記者,顧家饃名氣在外,但是由於需要手工製作而且製作工序繁瑣,産量太低,至今還是家庭作坊的模式,手工和面、手工燒柴、手工蒸饃,用這種最傳統的方式,保證饃的口味不“跑偏”。

  據介紹,沈丘縣老城鎮有50多家顧家饃加工作坊,每至年關,仍供不應求。全鎮顧家饃生産帶動1100名農民就業,年增收200多萬元。□記者平偉通訊員馬鐵鋼攝影記者段偉朵通訊員肖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