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互聯網+山藥”致富經

2017-08-09 10:58:03|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企業資訊列表】90後的“互聯網+山藥”致富經

鄭亞東(左四)和技術員及“地主”們在山藥種植基地。芮亞卡攝

  站在鬱鬱蔥蔥的山藥種植地裏,剛從阿裡巴巴學習回來的鄭亞東極目遠眺,他的互聯網+農業夢又近了一步。你很難想像,這個長相清秀、身材瘦削,氣質裏透著一股時尚勁兒的90後大男孩已經在武陟縣大虹橋鄉紮根近三年,並且讓山藥這個土特産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搖身一變,成為當地新農業經濟的典範,更讓鄉親們嘗到了互聯網浪潮下發家致富的甜頭。

  田園夢搭上互聯網快車

  不同於大學生畢業涌向大城市,鄭亞東一心想回大有可為的農村,2011年通過河南省大學生志願服務計劃,分到了蘭考縣。可惜,僅僅兩個月,河南團省委組織部門就選拔他到杭州從事河南籍在浙的青年聯絡服務工作。在杭州,鄭亞東接觸到了最前沿的互聯網生態環境。繁華的都市和農業夢似乎漸行漸遠的時候,2014年河南省委組織部選調優秀青年下鄉,鄭亞東以選調生身份來到了武陟縣大虹橋鄉工作。

  一次購買山藥的經歷,讓他了解到山藥在原産地的業態之亂——噴灑劇毒農藥、施用膨大劑、低價競爭、缺少知名品牌、附加值低、銷路單一等。他痛心疾首,也突感找到了奮斗方向。於是,2015年春節前後,他開始不停地走訪當地農戶,也開始奔走在北京、鄭州、杭州和焦作之間,找不同行業的朋友探討破解之術。

  最終,鄭亞東的土地情結終於找到歸宿——招募“地主”,認購土地,村民代為管理,讓“互聯網+農業”在這裡熠熠生輝。

  發佈山藥“地主”召集令

  2015年7月25日下午兩點,鄭亞東通過朋友圈發佈了第一條山藥“地主”徵集令。不到24小時,16位“地主”徵集完畢。初戰告捷,讓鄭亞東驚喜不已。

  運用“互聯網+”模式,解決了銷路問題,鄭亞東從源頭上明確了種植山藥的新理念——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人工拔草。他通過線下組織“地主”參與勞動和線上直播生長過程相結合的方式,讓“地主”們一起見證山藥生長全過程。目前線下“地主大會”已經成功舉辦兩屆,遠程監控設備也安裝成功,“地主”們可以全天候實時監控。地畝款到位及時,村民在地裏勞作的勁頭更足了。在每一塊專屬地裏,清晰標注了“地主”的個人名片和定制信息,越來越多的“地主”專屬牌林立在田間地頭。

  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鄭亞東給這個公益創業項目起名“村與良田”,希望實現他“村村有良田,戶戶能致富”的夢想,目前項目累計銷售山藥近300噸,實現經濟效益達500多萬元,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寫進了2017年武陟縣第十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他也被評為2017年焦作市十大傑出青年。

  當下,打造好“村與良田”種植基地是基礎性工作,讓農場式的新型青年農業合作社複製推廣,吸引更多的“地主”加入,帶動農民,促進增收。除此之外,鄭亞東完善電商門戶建設,建立了山藥O2O電商交易平臺。目前,“村與良田”開通了線上交易平臺和線下體驗中心,“定制式農業”“認購式銷售”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傳播、點讚。

  鄭亞東的夢想遠不止於此:深挖山藥農業價值,進行山藥産品深加工;線下與餐飲企業積極合作,共同探討提升山藥附加值;依託山藥種植園,與周邊旅遊景點進行融合,開展山藥主題採摘體驗等旅遊觀光項目;開展山藥文化的開發包裝與品牌推廣,將本地山藥品牌和文化推向更廣闊的舞臺……

  三年來,鄭亞東將根深深紮在了武陟縣大虹橋鄉的這片熱土,鞋和褲腿的泥漿訴説著與土地親近的質樸,揮灑青春汗水在田間地頭,用堅守讓夢想散發泥土芬芳。鄭亞東説,人生就像山藥蛋,向下紮根才能向上生長。“希望身在鄉村的我們也能像山藥一樣,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幫助,用智慧和雙手架起農村的致富金橋,廣闊的農村市場吸引更多人的返鄉創業,最終實現鄉村繁榮文明。”□本報記者陳學樺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鄭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