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牽兩地豫哈情誼長——河南省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綜述

2017-08-14 09:30:52|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絲綢之路上,河南與哈密,一個在中原腹地、一個是新疆門戶,相隔2000多公里,情誼綿延2000多年。

  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河南對口支援哈密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歷屆主要領導均親臨援疆一線。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治疆方略,緊緊圍繞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在産業、民生、文化等領域多點發力,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全覆蓋的援疆格局。

  援疆是一段需要用力成就、用心澆灌的征程:7年來,河南安排援疆資金23.2億元,派遣援疆幹部人才1922名,在當地建起了一座座學校、醫院和廠房。一億人的河南大市場,對哈密經濟形成有力支撐;兩地市縣鄉村結親,情誼更加深厚;厚重的中原文化和獨特的邊疆風情,在交流中交會交融……

  一條絲路牽兩地,同心發展情誼長。

  産業援疆打造發展“加速器”

  【場景】8月7日,在哈密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新疆唱歌的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即將投産,公司負責人毛龍正忙著進行設備調試。唱歌的果公司由河南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設立,是我省産業援疆的重點項目。

  “我們現在有了新身份,是唱歌的果公司的正式員工了!”伊州區五堡鎮哈密瓜種植戶熱合曼興奮地説。以前每到夏季和秋季,全家人要為農産品四處找銷路,高産量經常換不來高收益。

  唱歌的果公司採取“公司+農戶”模式,對哈密的優質哈密瓜、葡萄、紅棗等進行精深加工,投産後不僅將加快當地農業産業化進程,也將帶動周邊200多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最新的一組數據勾勒出2010年以來河南産業援疆取得的成績:促成簽約産業援疆項目100多個,落地實施項目40多個,到位資金約260億元,産業援疆工作居全疆前列;哈密地區生産總值從130億元增至近500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7951元,年均增長15.9%;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3177元,年均增長17.3%。哈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居全疆前列。

  如今在哈密,“河南印記”處處可見。裝備製造、資源加工、紡織服裝、新型建材等産業,正源源不斷地從河南“嫁接”到哈密,在這片資源豐富的土地上拔節生長,碩果滿枝。

  這無疑是一種互惠和雙贏:哈密的裝備製造業正逐漸形成産業鏈,一些新興材料産業填補了當地空白,産業發展瓶頸得到有效破解。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落地,吸納了近萬名少數民族群眾就地就近就業。與此同時,河南的企業也在哈密找到了資源“藍海”,拓展了發展空間。

  高架的電力塔線宛如一條長龍,蜿蜒在千里戈壁。這是國家實施“疆電外送”戰略的首個特高壓輸電工程——哈密至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全長約2210公里,成為連接西部邊疆與中原地區的“電力絲綢之路”。

  該工程投運3年來,已經向河南送電超過500億千瓦時,佔全疆外送電量的近九成,成為推動哈密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民生援疆叩開百姓“幸福門”

  【場景】“河南的醫療專家幫我撿回了這條命!”回憶起一個月前自己經歷的生死考驗,哈薩克族婦女卡瓦汗·木沙連聲説“像做了一場夢”。

  卡瓦汗是哈密市沁城鄉小堡村村民,她被公牛頂傷後出現並發癥,病情危重,被送到哈密市中心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疆醫療專家杜玉明和哈密市中心醫院的大夫會診,一起制訂了詳盡的搶救治療方案。十幾天后,卡瓦汗康復出院。

  “援疆醫療疑難危重病例大會診制度的實施,確保了醫療品質,為百姓健康提供保障,也為哈密培養了高素質醫學人才。”杜玉明説。

  對口援疆,民生先行。河南將90%的援疆資金用在了改善民生上。

  興建安居房,緩解“居住難”。“十二五”以來,我省援建“富民安居”房、“遊牧民定居”房4.02萬套,“十三五”期間計劃再建近萬套,讓遊牧民住上舒心房。在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55歲的馬汗·塔合曼搬進安居房後,把羊交給別人代牧,自己開起了飯館和商店,一家人不用再經受風吹日曬,收入也翻番。

  組團來援疆,緩解“看病難”。“十二五”期間,河南在哈密實施醫療衛生項目24個,先後選派103名醫療幹部、340名衛生專家和87名名醫援疆,助力哈密醫療行業整體水準提升。

  修建新校舍,緩解“上學難”。先後實施了教育援疆項目23個,新建幼兒園25所,新增雙語教學班402個,實現了哈密鄉鎮學前“雙語”教學全覆蓋。兵團第十三師紅星高級學校組建了“河南援疆實驗班”,我省先後選派了40名優秀教師到紅星高級中學支教。

  1.1萬名各族中小學生用上了新校舍,10.5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得到解決,所有鄉鎮實現村(社區)衛生院、衛生室全覆蓋……一再加長的“民生帳單”,提升著邊疆千家萬戶的幸福指數,彰顯著河南民生援疆的大愛情懷。

  文化援疆搭建群眾“連心橋”

  【場景】“這只瑞獸葡萄紋銅鏡太精美了,真讓人大開眼界!”這幾天,哈密市博物館成了市民范亞麗留戀不已的地方。

  7月20日,“絲路唐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文物特展”在哈密市博物館拉開帷幕,展出的唐三彩、金銀銅器等,生動體現了千年絲路上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往交流的繁盛。

  民相親緣於心相通,文化援疆、情感援疆一直是援疆工作的重要內容。

  自古以來,豫哈兩地根連心牽。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數萬名河南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屯墾邊疆。“我是哈密人,也是‘疆二代’,我的祖籍在河南!”在哈密,不時能聽到當地人這樣説。

  如何把優秀的中原文化輸送到哈密,增進兩地群眾的認同度、親近感?河南援疆幹部持續進行探索。

  豫劇、鈞瓷、汴繡以及品牌電視節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南文化名家、名品來到哈密,用厚重的中原文化潤澤邊陲。

  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也在哈密得到弘揚。焦裕祿幹部學院、紅旗渠幹部學院、大別山幹部學院與哈密市委黨校、兵團第十三師黨校實現了結對共建,拓展了哈密幹部人才培養方式。

  濮陽市和伊吾縣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登封老井村和哈密一棵樹村、濮陽縣西辛莊村和哈密頭道溝村結成了親戚,兩地人民在往來合作中心意相通,情感交融。

  哈密市回城鄉建國清真寺伊瑪目艾合買提·賽都拉3年前曾到鄭州伊斯蘭教經學院參加培訓,感受頗深,“學會漢語,在兩地文化交集中,找到中華文化之根這個最大公約數,我們才能走得更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7年來,河南用心援疆、真情援疆、精準援疆,在天山南北,在大漠戈壁,譜寫了氣勢恢宏的歷史華章。如今,接過援疆“接力棒”,河南第九批援疆幹部人才,在忠誠擔當中,在無私奉獻中,正續寫更加壯美的民族團結交融新篇章! □本報記者闕愛民李衛華柯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