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糧倉”變“廚房” “精深”再發力
對於農業大省河南來説,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繞不過的話題是農産品精深加工。
9月4日,新鄭市薛店鎮的白象食品生産車間內,一片繁忙景象。14條生産線加足馬力生産,餳好的面從一端輸入,經過壓延、蒸煮、切割分排、脫水、冷卻等一道道工序後,包裝好的新品高檔速食麵從另一端輸出。整個過程僅10余分鐘。
“這樣的生産基地,白象食品集團在全國有9家,生産線共97條,每年可生産速食麵100億包,消化優質小麥135萬噸。”剛剛當選為省工商聯副主席的白象食品集團董事長姚忠良説。
佔據著原料優勢、市場優勢的河南,近幾年農産品加工業發展迅速。數據顯示,我省農産品加工值達到了2.33萬億元,已經成為糧食轉化加工第一大省,先後涌現出了一批叫響全國的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每年在駐馬店舉行的農産品加工業洽談會上,無論是參展企業還是參展産品,河南都是最多的。
然而,我省的農産品加工卻是典型的“大而不精”。這些加工主要集中在粗加工和一般加工上,其佔比高達80%,且絕大部分處於初級産品加工環節。加工能力弱、産業鏈條短、增值比例低、競爭力差,成為我省農産品加工行業向前發展的桎梏。
而如何破除這一桎梏,在農産品精深加工環節“淘金”,很多企業也都在苦苦探索。仍以白象集團為例。1997年,它還是一家僅有一條生産線、負債纍纍的小型加工廠,經過20年的摸爬滾打,現已成長為一家涵蓋速食麵、掛麵、面點、麵粉、飲料等多個産品種類的全國性企業。
秘訣何在?姚忠良給出的答案是,深挖消費者需求,加大研發力度,不斷推出新品。
從2002年開始,為了改變消費者對速食麵營養單一的印象,白象組織研發人員著手對傳統骨湯濃縮還原技術進行攻關,經過一年多數千次試驗,先後研發出幾十個品種上百個口味的骨湯,並在此基礎推出了代表作“大骨面”。
白象食品的大骨面連續多年成為河南銷售量最大的速食麵單品,並獲得了世界最頂尖的食品行業大獎——“全球食品工業獎”,目前國內僅有3家食品企業獲此獎項。今年,白象又緊跟消費升級趨勢,研發出售價8塊錢一包的骨湯煮麵,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火爆。
如今,白象食品集團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達到數千萬元,建成了省級科研中心,引進和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工藝30多項,累計實現專利467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8項。
科技創新助推企業拉長了産業鏈。在做強速食麵的同時,白象還圍繞糧食深加工,研發出優質麵粉、高端面點等系列産品,進一步提升了糧食加工能力。
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動農業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姚忠良對省委政研室與河南日報聯合推出“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報道很贊同。在他看來,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河南一定要在農産品精深加工環節下功夫、補短板,進一步提升農産品的價值,助推“大糧倉”早日變成“大廚房”。□本報記者李英華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