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産品大省“借網突圍”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互聯網+”的興起,使我省廣大農民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增收渠道。
“雙十一”前,記者走訪汝州、林州、伊川等地,發現農村電商的壯大正給河南農村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淘”囤貨忙
“華總,‘雙十一’馬上到了,你一定要保證我的貨源啊!”11月8日上午,汝州市廟下鎮下魯村的農村淘寶服務站裏,淘寶店主魯亞斌正忙著給鎮裏的粉條供貨商打電話。
2015年,在外打工的魯亞斌返鄉開了一家“一口香農副産品”網店,主營紅薯粉條、蜂蜜等農家特色産品。
魯亞斌説,為備戰今年“雙十一”,他已提前一個月與廟下鎮東都粉業等粉條廠簽訂協議,僅粉條就囤了6噸多,蜂蜜、芝麻油等産品也足足備了200多箱。
據了解,目前汝州市域內已累計建成農村淘寶服務站381個,覆蓋全市85%的行政村;電商企業及網店超過6000家,農村電商交易額達到3.6億元,真正用一根網線,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電商+扶貧”樂農家
11月9日,林州市茶店鎮八里溝村委會大院裏異常熱鬧,村民們正在緊張地分裝小米、山楂等土特産。
“與村裏合作以來,我們通過郵政電商等平臺已銷售小米五千多斤,預計‘雙十一’還能銷售一萬多斤。”正忙著給大夥做技術指導的“四月小鋪”負責人郭少華説。
八里溝村土特産豐富,但銷售一直是難題。為幫助村民打開銷路,林州郵政分公司與四月小鋪商貿公司合作,踐行電商扶貧。項目進駐後,土特産網上銷售預計每年能讓全村戶均受益600元。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專業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加工、統一商標,形成自己的品牌,相信我們村2018年一定能脫貧!”八里溝村支書王拴生信心滿滿地説。
近年來,通過各類電商平臺,林州農特産品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同時催生了諸如鄉鄰農果、太行藜、太行青冬淩草茶、洪河小米等一大批電商品牌。
“網上供銷”助農開拓市場
“我們客服至少加班至零點,技術人員加班到淩晨二三點。”伊川縣供銷合作社買樂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魏迎捷這樣描述他們的“迎戰狀態”。
他説:“為了迎接‘雙十一’,我們提前一個月開始備貨。我們網站銷售的農産品保證品質,我們的土雞蛋都是工作人員到村民家收購的散養雞蛋,統一防震包裝,破損包賠。”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的山藥3塊錢一斤也沒人要。”溫縣鑫山懷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段慶豐説,“今年通過供銷電商及其他平臺已完成銷售21600斤。‘雙十一’期間,供銷社又給我們加訂了20畝的山藥。”
“解決農産品賣難,創新銷售方式,開闢網絡渠道是關鍵。”省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劉延生説,“近幾年,我省投入6000萬元成立省供銷電商公司,確定26個省級電子商務示範縣,強力打造‘網上供銷社’。”
截至目前,僅全省供銷系統已發展電子商務企業53家,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156家,各級供銷社自建電商平臺41個,入駐商戶2267個,經營商品2萬多種,僅今年前8個月,實現電子商務和在線平臺交易額就達117億元。 □本報記者李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