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一渠清水活瓷都

2017-12-06 10:06:01|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神垕鎮是聲名遠播的“鈞瓷之都”,也被專家稱為“唯一活著的古鎮”。但在厚重歷史與華美鈞瓷背後,是這裡千百年來難解的缺水之困。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通水運行,乾渴的神垕鎮“喝”上了丹江水。回首歷史,火賦予這裡神奇的色彩,今天,水正托舉起這片土地新的夢想。

  家家戶戶需買水

  “神垕是600多年的建制鎮,鈞瓷始於唐,興于宋,歷史悠久。”11月29日,神垕鎮人大主席靳峰偉介紹。

  近年來,神垕鎮先後獲得了“中國鈞瓷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文明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等稱號,成為魅力獨特的一座中原古鎮。

  神垕鎮位於禹州市區西南20公里,全鎮總面積49.1平方公里,轄10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

  神垕鎮地處深山區,歷史上始終為水而困。在20個村(居委會)中,只有兩個村地下水比較充裕,其餘都是嚴重缺水的地區。

  “這裡原來就是家中的水窖。”在楊嶺村村民張根轉家,她指著院子中的水泥地説。

  過去,水窖幾乎是神垕鎮山區居民家中的“標配”,用於收集雨水。同時,還得從外買水,一車水兩立方米,一般得三四十元。許多群眾家中還有自備的拉水車。

  上世紀80年代,鎮裏建設了水廠,在水資源較豐富的翟村打井,“東水西調”解決鎮區水廠水源問題。到2011年,井水枯竭。後來水廠又使用紙坊水庫的水,但也只維持了一年。

  不僅群眾生活受困于水資源,産業發展也大大受限。神垕鎮制瓷業發達,外來務工人員就有兩三萬人,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

  缺水,成為古鎮驅不散的陰影。

  7萬人喝上丹江水

  2015年1月,遠道而來的丹江水終於流進神垕鎮。

  丹江水從南水北調總幹渠16號口門流出,經禹州市任坡泵站,流向神垕鎮。任坡泵站和神垕鎮距離17公里,但海拔相差118米,需要通過兩次加壓才能向神垕鎮供水。

  神垕鎮南水北調水廠2013年12月開工建設,2014年12月建成投用。

  已建成的一期工程目前日供水能力1.5萬立方米,受水人口7.05萬,現已滿足18個村(居委會)及部分企業生活和生産用水需求,尚有兩個行政村因居住分散,地形複雜及供水壓差等原因暫未用上丹江水。

  用上丹江水後,張根轉家最大的變化,就是不接雨水了,去年水窖也被填上了。

  “過去的水沒法提,水窖裏會生蟲,口感肯定不行,水垢也很多。”張根轉説。

  過去村民夏天也難得洗澡,現在衛生狀況大為改善。原來鎮上都是旱廁,通了丹江水後,鎮上居民終於迎來一場廁所革命——用上了水衝式廁所。

  “俺這裡吃水就像吃油,小時候被老人教育最多的就是不能浪費水。”翟佔同在鎮上開飯店,他告訴記者,過去自來水一般是一天放一次,水源短缺讓飯店衛生也得不到保證。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水,飯菜品質也得到提升。古鎮明天更可期

  神垕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但過去旅遊業受制于水,難以大發展。通水後解除了後顧之憂,神垕鎮放開手腳發展旅遊,今年投資5.1億元,建設了公園、老街等旅遊項目。

  “今年國慶節遊客達到37.5萬人,過去同期一般只有五六萬人。”靳峰偉説。

  惠祥瓷業是鎮上較大的一家實用瓷器廠。副總經理史英龍告訴記者,過去鎮上自來水沒保障,生産用水經常需要買,一天要拉三四十立方米。

  水的負面影響不止於此。“過去水質不好,雜質多,對瓷器的光潔度也有影響,現在用上丹江水,瓷器品質進一步提升。”史英龍説。水源問題解決後,該廠目前年産瓷器2400萬件,全銷往歐美等海外市場。

  丹江水通水後,過去雨窖收集的雨水被用於綠化。2015年以來,神垕鎮投資500萬元,綠化荒山600畝。

  地下水位也有回升,加上今年秋季雨水較充足,幾十年未見的山泉也汩汩涌出。

  按照神垕鎮的規劃,未來人口有望達到12萬人(含外來人口),用水量還會增加。而神垕水廠二期建成後,日供水能力將增加到2.8萬立方米,為古鎮進一步夯實水資源支撐,潤澤出更美的畫卷。□本報記者張海濤高長嶺本報通訊員薛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