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高爽 實習生 馮雪):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6月8日至6月11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重慶主場活動·第三屆重慶非物質遺産暨老字號博覽會(簡稱“博覽會”)在沙坪壩區磁器口磁器巷舉行,260余個非遺項目和老字號集體亮相,涉及非遺産品、衍生品兩千余種,為重慶市民呈現一場涵蓋了美食、文藝演出、手工藝品、趣味互動體驗的盛宴。
據悉,為了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2018年的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本次非遺博覽會整個展覽面積達10000平方米,涉及國家、市、區縣三級非遺項目、老字號等260余個。博覽會上,市民可以觀非遺演藝的視聽盛宴、讚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匠藝、逛文藝青年打卡地磁器口古鎮,全面展示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
秀場演藝 欣賞傳統文化魅力
博覽會主會場響起一陣掌聲和歌舞聲,舞臺上精美絕倫的非遺表演吸引著眾多觀眾的眼球。
非遺精品民俗表演現場 馮雪 攝
獨具特色的非遺精品民俗表演異彩紛呈,有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的土家《擺手舞》、集各種獅舞玩法與一身的《雙橋獅舞》、銅梁的龍舞、彭水的苗歌等。非遺苗繡與旗袍服飾在T臺秀上也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體現了傳統與時尚的結合。
展示展銷 體驗非遺技藝之美
沙磁鍼亂繡展品 馮雪 攝
博覽會上,榮昌夏布、梁平木版年畫、沙區蜀繡、漆藝、榮昌陶藝、梁平竹簾、葫蘆烙畫、璧山竹雕、根雕書法等這些流傳千百年至今的手工藝品,都與市民一一見面。其中,根雕書法是利用天然灌木大小根系進行拼裝組合,經過手工處理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
同時,眾多國家級、市級、區縣級非遺傳承人均亮相博覽會,在現場展示他們的看家絕活,讓市民感受到非遺傳統技藝之美。
手工藝人現場製作葫蘆烙畫 馮雪 攝
葫蘆烙畫展品 馮雪 攝
舌尖誘惑 品嘗非遺饕餮美味
此次參展的非遺暨老字號美食項目歷史悠久,有聲名遠播的歌樂山辣子雞萬州烤魚、梁平張鴨子、橋頭火鍋等眾多特色小吃,堪稱現場版的“舌尖上的重慶”,不僅滿足口腹之需,更能喚起心中鄉愁、兒時記憶。在現場,市民可以邊吃邊逛、邊吃邊看,還可以把美食帶回家。重慶的飲食文化淵遠而悠長,不少傳統美食順利傳承下來,有的不僅成了老字號,還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有的則通過自我優化、改良,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2018年的博覽會又創新性地開展分會場活動,重慶市“文化與自然遺産日”梁平分會場暨梁平區博物館開館儀式、重慶主城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産特色小鎮——南岸區九街壹華里非遺美食特色小鎮開街等系列活動,也在博覽會期間同期陸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