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報道(高爽):6月11日晚,由重慶大學一群“95後”大學生自導、自演的川劇《白蛇傳》在重慶大劇院上演,劇場座無虛席。傳統文化藝術在這群“95後”大學生心中有怎樣的地位?才能讓這個非科班出身的團隊,費時一年編排了這部作品。
“95後”大學生精彩演繹川劇《白蛇傳》 高爽 攝
非科班出身大學生團隊打造川劇《白蛇傳》
重大版川劇《白蛇傳》是由美視電影學院研究生魏源聚攏幽蘭戲曲社、藝術學院舞蹈係和藝術團民樂隊三支隊伍,構成了80余人的劇組。該劇的導演、演員都不是科班出身,甚至半數以上演員是理工科學生。
川劇《白蛇傳》取材于明代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強調白蛇、小青、許仙幾位主角之間前世今生的羈絆。重大版川劇《白蛇傳》在此基礎上加入了重大學生自己的元素,不僅在劇本和曲譜上有改動,部分服裝、道具也都是由學生自己製作的,甚至粧容都有些是演員自己準備。
如來的扮演者辛治宏是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攻讀理工科的他對戲曲有極大的興趣,大一進校時便加入了幽蘭戲曲社。“與京劇版本不同,川劇《白蛇傳》里加入了托舉、變臉、吐火、鑽火圈等經典絕活。”辛治宏説,希望觀眾能夠感受到川劇《白蛇傳》的獨特魅力。
演員在後臺準備粧容 高爽 攝
早在2010年,魏源還在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讀本科時,就萌發了要製作川劇《白蛇傳》的想法。“川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要形式、內容好好包裝,肯定會重拾觀眾。”作為幽蘭戲曲社的創始人和第一任社長,魏源對川劇的感情一直有增無減,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曲譜和劇本。
2016年底,重慶大學獲批建設教育部“川劇文化傳承與保護基地”,為該劇提供了資金、場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加上幽蘭戲曲社成員的功底也在慢慢積累,去年5月,魏源將重大版川劇《白蛇傳》提上日程,並在校園內招募演員。
演員零基礎更要追求極致
非專業演員帶來專業的表演 陽鑫 攝
在重大版川劇《白蛇傳》中,僅主角白蛇就有三位扮演者,而青蛇則是分別有一男一女兩位扮演者。“想要一個人做到整場又唱又打是不可能的。三位演白蛇的女生根據特長分別在不同的場次出場,有的場次武打多臺詞少,有些場次則有大段唱詞。”魏源説。
負責白蛇文戲的演員毛奕丁,是來自浙江的公管學院大一新生。“方言對我來説是最大的挑戰,為了能夠念好臺詞,在平時生活中就逼自己使用重慶方言對話,周圍的朋友説重慶話時,用手機錄下來一遍一遍地聽。”毛奕丁説,在如何傳神演繹人物心理、神態方面,非專業的自己也經過了很多練習。
演員的精彩演繹是辛苦訓練的結果 陽鑫 攝
“在學方言上毛奕丁是稍稍吃力些,但是她嗓子很好,而且很會演,人物表情也比較豐富。”魏源很嚴格,他希望每個演員都是最適合的,因此整個劇組也經歷了非常大的調整。由於是川劇,最初魏源想盡可能多招募川渝地區的學生,避免學習方言上帶來的不便。但實際情況中,演員自身的能力水準才是首要因素。
魏源查看了大量的專業書籍,多次去劇院看劇,和專業演員交流,並邀請了川劇院的老師進行專業上的指導。為了跟上進度,去年寒假整個劇組也一起留下來排練,外地的同學練一週,重慶本地的同學練到過年前四天才放假。上午排戲,下午如果沒戲就做道具,每個人都不會有閒下來的一刻。
“校園戲曲一定是要觀眾進得來、坐得住、看得完,做到了這九個字才算成功。”魏源要求演員盡可能向專業靠攏,為觀眾呈現最好的視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