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在重慶,“美食”絕對是一張響噹噹的名片。而現在,足不出戶,就可以在“世界苗鄉•彭水趕場”公眾號平臺上看到琳琅滿目的彭水特産,滿滿的家鄉味。近期,重慶市彭水縣推出了集“電商産品、網商店舖、彭水旅遊、電商扶貧”等資源於一體的“彭水趕場”公眾號平臺,在推動彭水農村電子商務産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彭水趕場”發佈會上工作人員為消費者介紹産品
據了解,自2015年8月,彭水縣獲批國家商務部“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以來,在重慶市商務委的指導下,在彭水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縣商務局緊緊圍繞“農村産品上行”這條主線,以“電商扶貧在行動,百店上行助脫貧”為主題,推出了“彭水趕場”公眾號平臺,該平臺還具有“産品豐富、土鄉土色、民族地域特色、平臺操作簡便、標準化服務”等特點。平臺自2017年12月7日在“渝交會”上發佈以來,在推動彭水農村電子商務産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今,“世界苗鄉•彭水趕場”公眾號,已成為全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抓手,也為“農産品上行”、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新途徑。
彭水縣商務局工作人員(左)為貧困戶介紹彭水趕場電商平臺
打牢“農産品上行”基礎
7月12日,入駐彭水趕場電商平臺的商戶趙洪波收到了一張“土豆SGS檢測單”,上面準確標明瞭“馬鈴薯所檢安全性指標均合格”,趙洪波由衷的高興,以後他再也不為擔心網銷“土豆”的品質安全發愁了。這讓他對通過電商銷售農産品信心更足了。
原來,彭水縣農産品“碎片化”現象突出,“量小、質差、缺標準、缺品牌”,取得QS認證的農産品較少。在當前人們對健康食材的要求及食品安全要求極高的背景下,農産品網絡銷售受到嚴格的限制。農戶家中的初級農産品安全得不到“零距離”快速檢測,使得農民家中的原生態産品上網銷售變得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彭水縣商務局隨著彭水農村電商發展的不斷深入和“彭水趕場”電商平臺的不斷完善,組織了全縣200余個農産品上行網商開展“尋找彭水電商産品之旅”活動,梳理了全縣300多類農産品,建立600多個適合網銷的農産品目錄及産品庫,並已成功對接“彭水趕場”平臺上網商店舖100余家。
如何讓這些特色農産品保質保量地賣出去,讓消費者放心購買、放心吃,讓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彭水趕場”的忠實粉絲?縣商務局認為必須對網銷農産品品質嚴格把控。因此,對每一款在平臺銷售的農産品,縣商務局都會以檢測等方式來保障其品質。重點推薦的網銷爆款,檢測力度會更大。趙洪波的高山雲霧土豆在5月份上線時,為了保障銷售商品的品質,縣商務局將高山雲霧土豆送往武漢一家SGS檢測機構檢測,主要檢測土豆內是否含有害物質,打消消費者對品質的顧慮。除此以外,商務局還將晶絲苕粉等土特産分11批次310個種類送SGS檢測,安全指標均合格。
目前,針對已經建設好的288個鄉鎮服務站點,縣商務局正著力完善供應鏈體系,對每一種農産品都嚴守品質關,保障上行農産品的品質。同時,嚴把上行農産品在流通中的品質關。
彭水電商們集中學習新的知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縣商務局一直以推動“農産品上行”為主業,從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産業帶動上狠下功夫,為“渝貨出山”拓寬了道路。
6月20日,在彭水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電子商務培訓正在火熱進行中。“對於我們綠色生態的高品質産品,一定要懂得如何將自己的産品展示出去,讓顧客一見傾心。”在培訓中,電子商務培訓老師向在場近300名電商從業者耐心地講解電子商務如何運用,如何使農産品“觸網”俏銷,增收致富。
此次電子商務培訓,大到農村電商平臺的搭建、村級服務點建設等宏觀方面,小到圖片拍攝、網上發佈、農産品網上交易等微觀方面以及産品如何包裝、産品價格如何定位、農産品視覺行銷與網上推廣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採取“理論+實際”的模式,列舉出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進一步提高了電商從業者的實際操作能力。
“以前我都不知道怎麼包裝自己的産品,如今經過一系列的電子商務培訓,對産品包裝、網絡銷售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現在的産品也是賣得越來越好了。”縣城北濱路南門洞的電商服務點負責人李秋説。
為了培育大批網商人才,近兩年來,縣商務局組織了大量的不同層次的培訓,其中,就2018年開展各種類型的電商扶貧培訓達15場,累計培訓近2000余人次,其中培訓貧困人口400余人次。全縣實現電商創業就業1320人,其中貧困人口140余人。自此,彭水電商建立起了一支懂業務的300余人的人才隊伍。這支隊伍讓彭水的農産品插上了電商的翅膀,走出了大山,賣得更遠。
彭水電子商務産業園
彭水電商成了産業扶貧的引擎
産業帶動是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礎,也是關鍵。縣商務局根據當地的産業基礎,按照“市場導向找感覺”的思路,推出了一係“市場感覺尋找産業發展”的活動。在今年8月下旬,“彭水趕場”平台啟動“彭水紅薯”手挖節活動以來,在紅薯尚未大量上市的情況下,短短14天時間,“彭水紅薯”鮮薯已實現網絡銷售近30萬餘斤,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為“彭水紅薯”産業結構調整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此外,縣商務局把“電商行銷”活動引向深入,將“彭水趕場”平臺與“網商店舖”相結合,依託“雙11”、重慶“渝交會”、解放碑扶貧愛心購、“彭水趕場”趕年節、觀音橋阿依河漂流啟動、烏江苗族美食節、“彭水紅薯”手挖節等活動,以“彭水趕場”為載體,高密度開展“電商行銷”活動,提高了“彭水趕場”平臺的黏度和知名度。同時,縣商務局還積極指導“沐暉農園”、春之聲農業、相關微信商城等電商平臺,發展C2B逆向定制農業,挖掘用戶需求、以銷定産,在重慶高檔小區發展會員訂單,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並在同樓鄉、雙龍鄉、靛水街道、岩東鄉、長生鎮等18個鄉鎮(街道)與全縣2000余家貧困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指導農戶按照主城高端消費群體的需求建立産業基地,將農戶的初級農産品(包括生鮮産品)直接銷售到主城社區消費者家庭或單位食堂,有效實現了農戶增收。電商銷售農産品為産業發展找到了感覺和方向。2018年,縣商務局針對網銷農産品情況,結合實際,認真規劃了“彭水縣農産品網貨基地”,為下一步實施産業扶貧打下了基礎。
政策讓電商扶貧有了制度保障
此外,縣商務局從“貧困戶電商創業、開店補助、網銷補助、農産品電商産業扶持、網銷農産品標準制定、農産品上行冷鏈物流”等10個方面予以電商扶貧政策支持。認真落實兌現目政策,近一年來,有100余家網商及電商企業享受到了電商政策的惠顧,2000多戶農戶間接的得到了政策的支持。電商扶貧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電商創業人員的積極性,為全縣農産品網絡銷售建立了可行的激勵機制。
目前,“彭水趕場”平臺已成為區域農産品銷售的公共服務平臺,全縣2300余戶貧困戶最原生態的1000余個農特産品通過“彭水趕場”平臺實現了銷售。2018年8月底,全縣相關電商平臺已實現農産品銷售額3500余萬元。
未來,縣商務局將以初級“農産品上行”為突破口,以“電商扶貧在行動,百店上行助脫貧”為主題,充分發揮“彭水趕場”電商平臺的作用,支持平臺上的網商和電商企業在有條件行政村與農戶結合,按照C2B、C2C電商模式,建立産業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千方百計將農戶的初級農産品直接銷售到城市社區,結合“鄉村振興”計劃,利用電商平臺的作用將城市消費者資源引流到農村與農戶形成“一對一”幫扶,幫助農戶增收,實現精準脫貧,鞏固和強化“電商+鄉村旅遊+扶貧”造血式電商精準扶貧模式,推動全縣電商扶貧上一個新的臺階。(文/圖 楊亮 編輯 朱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