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經60載風雨 重慶首座長江大橋正式“退役”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4-30 13:28:07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近日,重慶首座長江大橋——川黔鐵路白沙沱長江大橋“退役”,川黔鐵路白沙沱長江大橋位於重慶市大渡口區白沙沱和江津區珞璜鎮之間,距今已有60年的歷史。

  歷經60載風雨 “老橋”光榮“退役”

  川黔鐵路白沙沱長江大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長江上建成的第二座長江大橋(第一座為武漢長江大橋),也是重慶建成的第一座長江大橋。大橋為雙線鐵路橋,全長820米,共16孔,最大跨徑僅80米。

  原鐵道部大橋工程局于1958年9月10日開工,修建了雙線橋墩,除4米×80米下承式鋼桁梁按雙線架設外,其餘各孔只架設了上游線(即川黔線)鋼鈑梁,大橋于1959年11月10日竣工,1965年7月8日隨川黔線全線貫通正式通車,正式運營時間為1965年10月1日。

  大橋為明橋面結構,橋面鋪設木橋枕和護木,需要定期養護才能確保其滿足正常使用狀態。如今,大橋的品質狀況逐日下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持其安全。據了解,特別是近一年來,工區每月需要緊固的各種螺栓達數千顆,安全壓力巨大。與此同時,隨著珞璜站站場改造完工,下層線路正式與川黔鐵路撥接成功,白沙沱長江大橋也就光榮完成了使命。有關負責人表示,白沙沱長江大橋停用後,其後續處置情況相關部門還在研究中,目前尚無定論。

  江津區交通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白沙沱長江大橋解決了長江天塹的阻隔不再靠車船如此上下轉運,既耗人力物力,效率低下的問題,對促進了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提速江津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經確認“明橋面”為建築專業術語【聚焦重慶】歷經60載風雨 重慶首座長江大橋正式“退役”

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 攝影 喻雪峰

 “新舊”橋使命交替 運力提升14.7%

  就在白沙沱長江大橋下游100米處,2018年通車的渝黔鐵路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正與之平行矗立。白沙沱長江大橋“退役”之時,也意味著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正式接過“接力棒”,今後老川黔線火車將全部從新橋通過。

  渝貴鐵路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于2012年1月開工建設,2015年12月全橋合龍,2017年9月-10月進行靜、動載試驗,2018年1月25日正式建成通車運營。大橋全長5320.3米,主橋長920.4米。大橋上層為四線客運鐵路(上游側為已通車的渝貴上下行線,下游為預留兩線),設計時速200千米,下層是雙線貨運鐵路(為即將開通的興珞上下行線),設計時速120千米,均為Ⅰ級鐵路,有砟軌道。主橋設計洪水頻率為300年一遇,引橋設計洪水頻率為100年一遇。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開通交付運營至今,每天超過70對高鐵和動車通行,運營狀態良好、安全、平穩。

  據悉,川黔鐵路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啟用新橋後,川黔鐵路的運輸能力較改線前提升14.7%,貨運通道實現雙線運行,緩解重慶貨運樞紐的壓力。隨著“新舊”橋的使命交替,重慶貨運樞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將進一步凸顯,有力推動了重慶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文 陳元媛 編輯 朱明達)

編輯:歐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