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重慶頻道消息:6月3日,在第49個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由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和江津區人民法院聯合建立的重慶市生態司法保護四面山教育基地在四面山生態博物館揭牌成立,標誌著重慶五中院轄區環境資源審判機制創新取得了新進展,也標誌著重慶擁有了一個引導公眾樹立生態法治意識的公益性、長效性教育場所。
據了解,重慶五中院轄區兩級法院近年來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嚴厲懲治污染、破壞環境資源類犯罪,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環境權益;不斷創新生態修復審判機制,引導被告人採取異地補植、補種復綠、增殖放流等生態環境修復措施代替傳統的經濟賠償;遵循“修復、保護、教育”三位一體的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建設思路,推進“主城一中心、基層三個點”的生態司法修復基地總體佈局。據悉,江津區李市生態司法修復基地和四面山野生植物司法保護基地已建成,社會反響良好。
重慶市生態司法保護四面山教育基地成立暨揭牌儀式現場 攝影 尚博
據介紹,重慶五中院與江津區法院環資庭成立以來,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2000余件,為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重慶“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但經過眾多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典型案例的依法審理和總結分析,重慶五中院與江津區法院意識到,大力提升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尤為緊迫和必要,遂決定設立生態司法保護教育基地。鋻於四面山生態博物館周邊植被豐富,交通便利,遊客眾多,教育輻射面廣泛,遂選址於此,以期實現其生態法制宣傳功能和價值。
重慶市生態司法保護四面山教育基地設計功能包括生態理念傳播、生態成果展示、生態法治教育與生態文化推廣。其中,作為教育基地核心內容的生態司法展覽館按照警示篇、保護篇、行動篇、展望篇的組織架構,通過圖文展示、實物展示、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系統展現人民法院在生態司法保護方面的舉措及成效,提高環境資源司法保護的社會能見度,引導公眾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
當天舉行的重慶市生態司法保護四面山教育基地成立暨揭牌儀式由重慶五中院和江津區政府聯合組織,由重慶五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姝主持。重慶高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中偉,重慶高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唐亞林,重慶五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戴軍,江津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陽勇,江津區政府副區長劉晟,江津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曹天明等領導出席儀式併為基地揭牌。此次活動還邀請了部分人大代表、媒體記者共同見證。
“今天開始,作為重慶市生態司法保護四面山教育基地組成部分之一的生態司法展覽館就對公眾免費開放了,到四面山風景區的遊客從此多了一個‘打卡’新去處。”重慶五中院環資庭庭長冉崇高介紹,教育基地未來還將建立完善珍稀植物種植區和生態司法青少年教育活動室,逐步完善其“四大功能”。(文 尚博 葉明智 編輯 胡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