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研究當中,階層躍遷,也可以叫另外一個詞,即“流動性”。它的意思是指,把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收入、教育、職業與孩子的收入、教育和職業做一個比較,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收入、職業、教育的相關性非常強,並且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那就説明在代際之間流動性是很低的,就出現了所謂階層的固化。相反,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收入、教育、職業沒什麼太強的關係,這就印證了中國古話説的一種現象,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窮人家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有獲得高收入高教育水準的機會,階層的流動性就比較強。
在中國的傳統裏,都認為教育應該起著增強社會流動性的功能。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起到了這樣一種增強社會流動性的功能。在歐洲、在日本歷史上,門閥制度所導致的階層固化,都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社會現象。相比世界上其他國家,中國倒真的通過科舉制度,給了很多貧苦家庭出生的孩子實現階層躍遷並且獲得比較高的社會地位這樣一種渠道。
由於種種原因,綜合地看,當前中國教育並沒有很好地、足夠地,像公眾所期待的那樣來促進社會流動性,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些趨勢,教育的獲取,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取,越來越多地跟家庭的收入和父母的教育背景掛鉤。這個時候恐怕教育甚至有可能強化階層固化,而不是增強社會流動性。那麼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還是強調要增加教育資源的總量。只有在增加教育總量的情況下,才能讓教育均等化。我認為中國遲早而且應該儘快實施12年的義務教育,以增加教育總量,提高國民素質。
在過去大約2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大學出現了一波擴招,這一波擴招使得中國大學生的人數從每年畢業大約100萬人增加到現在每年畢業大約800萬人。大學擴招的過程,客觀上更多惠及到了低收入家庭,其中不少是農村戶籍的孩子。總體來講,大學的擴招對於社會增強教育的普及性是有利的,增強了教育在促進社會流動性方面的作用。
有一些朋友擔心,大學的擴招會不會帶來大學生過多,導致教育的回報下降?這個問題不用太多擔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於大學生的需求總體上來講會提高,再加上通過城市化以及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可以維持高等教育的回報,甚至使得高等教育的回報是上升的。
其次,就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特別是在全國範圍之內,要針對中小學基礎教育統一物質條件的標準。在城市內部不同空間上,特別是中心城區和郊區之間,要進行教育資源的均等化。
最後,就是社會力量辦學。中國從總體上來講,教育資源還是比較緊缺的。如果説政府的財政投入仍然在短期內很難大力加強教育總量的話,那麼對於社會辦學,我認為應該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其中包括一些慈善機構和社會組織,如果做教育扶貧,包括對城市內部的低收入家庭、外來家庭的孩子進行教育幫扶,整個社會應該給予政策支持和關注。
呼籲大家能夠集我們整個社會的力量來推進中國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關注那些低收入家庭以及城市化進程當中移居城市家庭的孩子,還有包括在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教育品質和水準的提升,能夠為我們下一階段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陸銘)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