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點:大力推進教育均衡化解“學區房”挑戰

分享到:

在今年全國政協會上,俞敏洪委員表示:“劃分學區本意是好的,但重點小學和一般小學之間教育資源的巨大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國家要下大功夫調配資源,彌補學校之間的差距。”此番見解又一次將學區房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所談到的,學區房問題是擇校熱的副産品。而擇校熱是在義務教育普及之後,人們想上好學校、接受更優質教育的客觀表現。校區房、學區房問題隨之出現,且這種房子、資格也市場化了。對此,需要用綜合治理的辦法來解決,通過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來解決,這樣擇校熱才能逐步降溫,才能保證每個孩子受教育的權利。

應該看到,教育部近些年為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提出了就近入學政策,此種立意、出發點都是正確的。但這一政策執行過程中也面臨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各地在落實就近入學政策方面,大多數採用了“劃片入學制度”,以戶籍或長期居住地為準,這就使得“科學劃片”變得非常重要。2014年,教育部推出“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的多校劃片、隨機搖號等措施,以彌補單校劃片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區房的競爭熱度。

在這個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各地至少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就近”如何理解、如何劃分。就近是一項劃分入學權的規則,規則本身就具有兩面性,在保護一部分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時,必然會傷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就近入學並不意味著直線距離最近入學,“就近”不等於“最近”。

二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儘管有義務教育法的約束,但教育資源分佈不可能是絕對公平的。這就導致了辦學過程中,學校要追求特色化發展,這就為老百姓“選擇學校”埋下了伏筆。

三是人民群眾教育選擇權的問題。老百姓為自己的子女選擇學校本身並沒有錯。如果將教育選擇權完全由“家庭住房”來決定,這將導致學區房熱的出現。當人們發現不能人為地為孩子選擇學校,只能把所有入學的希望寄託在學區房上,這就導致學區房的競爭愈演愈烈。而生源的流動性又導致辦學品質、水準的差異,生源不均衡分佈導致辦學品質與水準的差異,久而久之必然加大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

要從根本上解決“學區房”問題,就必須直面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衡的客觀存在,在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方面下大力氣,進一步做大優質教育資源的盤子。並依法增加經費投入,合理調配教育資源;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施中小學標準化政策;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縮小校際間的差距;建立教師交流制度,實現教育人力資源的均衡配置;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合理引導擇校行為等措施。這些都是解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根本辦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區房”的問題。

(作者吳穎惠,係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