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大中小學都設置勞動課

分享到:

在浙江農林大學,到田裏種菜是學生必修課,種不出蘿蔔番薯,就拿不到學分畢不了業。近日,這則消息見諸報端,引發了輿論關注。據報道,這門課絕非糊弄一下就能過關,因為有農民伯伯嚴格把關。筆者認為,這類種田課勞動課不妨突破農學院,走進更多尋常大中小學校園中。

作為農學院的學生,倘若沒體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學以致用恐怕只是一句空談。如今輿論對此好一番驚奇,恰恰反映出實實在在的農業勞動已經遠離了很多人的生活,勞動教育更是成為一個有些陌生的名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很大一部分學生的群像,怕風怯雨、嬌貴不已的性格讓家長們頭痛。與此同時,“懶癌”“喪文化”反倒受到一些青年人追捧。對於一個自古崇尚勤勞的民族來説,這樣的苗頭不能等閒視之。

實際上,勞動學習早就納入了我們的教育體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口號很多人並不陌生。1956年,教育部就規定,小學各年級均設一門勞動技能課;1978年,全國使用統編教材,勞動課依舊是必選項;1981年,中學也把勞動技術課納入課程計劃表。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智”的比例被無限放大,“勞”幾乎被擠出了教育體系。即便是一些學校尚存的勞動課,也多是花架子。缺乏勞動的磨煉,很大程度上助長著當代學生的嬌懶風氣。從個別小學生不會剝蝦、望“蝦”興嘆的新聞,到有留學生不會炒番茄雞蛋、半夜求助父母的廣告,無不是這種現狀的反映。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一大價值就是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實現這樣的願景,學生不僅要讀聖賢書,還要在陽光中感受泥土的芬芳、生命的律動、勞動的艱辛。這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在前列。美國以“要花錢,自己掙”為口號,讓孩子過了12歲便從事剪草坪、送報紙之類的小活,以培養其自立意識和勞動自豪感;日本小學少有專職的清潔人員,整個學校從教室到廁所的衛生,都通過組織學生大掃除完成。哈佛大學一項持續20年的跟蹤研究顯示,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犯罪率、心理患病率等明顯更低。事實説明,勞動能磨煉出的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等優秀意志品質,絕不是單靠書本就能習得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學農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與其強迫孩子在各種課外班之間奔波、沉陷於題海之中焦慮,不如放大視野,從更多層面豐滿他們的人格,成就更多彩更紮實的人生。(鮑南)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