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格局下國際學校的發展定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加快了世界格局的變化,部分發達國家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給出國留學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這給以出國留學為核心競爭優勢的國際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2020年各種關於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發展的線上線下論壇都一再強調未來出國留學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但對於國際學校而言,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僅僅定位於出國留學這一單一維度上的做法顯然已不合時宜。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明確國際學校未來發展方向,把握其本質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國際學校發展與對外開放進程密不可分

要把握國際學校的發展方向,首先要明確一點,即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向來與中國國家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進程密不可分。1969年北京巴基斯坦使館學校的設立是為了解決新中國成立後大使館外交人員子女上學的問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建交,外交人員群體擴大,同時,隨著其他國家與中國建立貿易往來,在中國設立的跨國公司的職員越來越多。為了解決這部分人員子女上學的問題,1980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駐華大使館共同建立了北京順義國際學校。隨後,越來越多的國人希望走出國門闖世界,一批為滿足本國學生這一發展需求而辦的具有國際化辦學特色的中小學應運而生。這類學校從最初簡單加強外語學習,到後來引進教材、外教、課程並獲取國際認證,再到今天嘗試融通中外、創建自己的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其底層邏輯和核心競爭力沒有發生很大變化,還是將成功把學生送出國學習作為目標。當下,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對於一所學校而言,如果將自己的辦學定位僅設定為出國留學,而大學錄取標準、簽證政策等一系列影響出國留學的核心要素又受制於人,那國際學校必然會因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遭遇“卡脖子”問題。

新時代國際學校要服務“雙循環”新格局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起始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為此,國家提出了“雙循環”的發展戰略,即“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按這一發展規劃,未來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定位勢必要以國內循環為主,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教育的需求。

所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首先是要滿足國內家長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教育需求。近年來,國際學校的生源結構在悄然發生變化。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開設的國際課程項目主要招收中國籍學生。部分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由於外籍人員的流動,不得不放開招收中國籍學生。另外,家長對國際教育的理解越來越理性、深刻。大量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自身都有海外學習或生活的相關經歷,對真正的國際競爭力有切身體會。因此,準確把握國際學校生源的基本特點和社會、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期待,是明確國際學校發展定位的基礎。當然,以國內循環為主還涉及目前國際學校發展中的一個痛點,那就是“雙軌制”。要讓基礎教育學段的學生能在傳統公辦學校和國際學校之間實質性流轉,以及未來升學既能選擇國內大學也能選擇出國留學,這涉及很多方面的具體問題。辦學者、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決策者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國內循環。

所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一方面指國際學校要充分發揮已有的國際優勢,即在辦學過程中積累的國際資源和國際經驗,進一步吸收和學習歐美發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關於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進自身辦學品質提升;另一方面指配合國家戰略,既培養更多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人才,助力中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重塑世界格局,又將自己積累多年的辦學成果向國際社會傳播,建設中國特色國際課程體系,推動海外中國國際學校試點建設,真正助力於“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落實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牢牢把握住高品質發展的“生命線”

當然,不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其根本還在於“高品質”。那麼對於國際學校而言,什麼是“高品質”的教育呢?國際學校在這一方面是否存在優勢,又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高品質”的教育首先是尊重學生、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其未來生活品質和生命價值提升的教育。事實上,大部分國際學校對這一理念深信不疑,併為之積極努力。當下要做的,是切實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這就對學校管理、教學等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觀地説,國際學校直接引進國際先進研究成果,在課程方面和教學方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未來還有提升空間。以國際學校最為擅長的外語教學為例,學校不僅要幫助孩子掌握幾種語言技能,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的學習真正掌握獲取、分析、審辨信息的能力,能在審辨的基礎上基於自身的立場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並以得體的方式與他人特別是異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合作。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同理。如何幫助學生通過深度學習形成核心素養,是國際學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高品質”的教育是高度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育,這恰恰是國際學校最有優勢的地方。實際上,國際學校最大的優勢之一在於小班化教學。公辦學校由於經費、師資等多方面原因,較難解決大班教學與學生個性化發展之間的矛盾,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能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但國際學校通常開展小班教學,教師有足夠的空間實施更為個性化的教育。大多數國際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對一的升學指導,但這只是個性化教育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個性化教育應該落實在課堂教學之中。可惜的是,筆者走訪的部分國際學校並沒有充分地利用好小班教學這一優勢,小班化的教學策略與大班額教學毫無差異。發揮小班教學優勢,國際學校還有很多深入發展的空間。

“高品質”的教育一定是面向國際的、開放的教育,是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在這一方面,國際學校在環境、語言、課程、資源等方面都有著天然的優勢。大多國際學校會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海外遊學活動,還有些國際學校在海外擁有分校,或直接收購了海外的知名學府。但如何深度整合國際資源,使這些國際資源能夠有序、持續地發揮作用,真正助力學生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儘管大量國際學校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但很少有學校為學生開設專門的跨文化適應、國際理解等方面的課程,即便是有,也往往停留在“國際了解”的層面。如何從“國際了解”真正走向“國際理解”,是國際學校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總之,國際學校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在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時代,國際學校要抓住契機,重新思考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學校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內修功力,外練招式,不僅滿足國內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教育需求,還要助力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重塑世界格局。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國國際學校將重新定義21世紀的國際教育。(作者單位係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滕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