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漢語國際傳播能力新路徑
2021-06-15 14:16:0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責編:鄭思雯

  自2007年開始,“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重要媒介和文化載體,被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新時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推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在語言上的交流互鑒也步入了嶄新的階段,漢語在弘揚民族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漢語國際教育結合文化傳播媒介有利於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民心相通”,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漢語國際傳播的媒介生態

  《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來華留學人數突破19萬人次;到2013年,來華留學生數量增加到35萬餘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漢語國際傳播以前所未有的熱度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漢語國際傳播進入了提升發展品質的新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推進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互鑒,促進“民心相通”,進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必然要求漢語國際傳播根據不斷變化的情勢進行科學研判與調整,切實提升漢語國際傳播的品質,富有成效地提升國家軟實力。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語言建設的重要性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同,然而漢語國際教育事業仍存在教材國別化程度有待提高、師資隊伍建設多元化欠缺等問題,因此漢語國際教育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推動“一帶一路”國家間語言文化交流,提高漢語國際教育的戰略地位,實現漢語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漢語國際傳播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漢語國際傳播不可或缺。漢語的國際推廣與傳播,在語言傳播方面能起到保護人類語言多樣性、延緩語言單一化趨勢的作用,于國家本身可以促進漢語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語言文化傳播過程中,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結合互動,構成了傳播媒介的外界現實環境體系,具體來説包括思想文化因素與政治經濟因素。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的持續增長,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孔子學院作為漢語推廣機構,不僅是一個漢語學習平臺,還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價值觀念和處事原則的責任,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海外文化基地,吸引海外民眾關注中國文化。孔子學院作為外界現實環境體系中的傳播媒介之一,以漢語作為橋梁,推動文化外交,最終提高了漢語的國際影響力,並促進了全球語言生態的動態平衡發展。

  語言文化展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漢語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傳播時要注重其普遍性,選擇易於被海外大眾接受的內容,例如中華文化中“以和為貴”的價值理念;同時要富有代表性,將本民族文化中最具獨特性的元素作為傳播內容,吸引受眾,激發學習熱情。將漢語建設成一個強大的話語平臺,離不開傳播外界環境和自身環境的相互作用。對外只有加大大眾媒介的宣傳推廣,對內著力提升中華歷史文化底蘊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形成和諧的漢語傳播體系,拓展漢語的國際話語空間。

  漢語國際傳播影響力提升思路

  傳播模式的多元化,有助於推動漢語國際傳播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升漢語國際傳播影響力。

  建設“互聯網+”漢語國際文化傳播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教育”進一步發展,也影響著漢語國際教育學習方式和文化傳播模式。具體而言,在操作層面對外漢語教師可結合“互聯網+”漢語國際教育新模式,靈活運用大數據分析,了解國際學生的學習需求,據此進行相關課程設計,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可進行多模態授課,借助慕課(MOOC)平臺發揮其自主化、開放性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推動漢語國際傳播進一步發展。

  維護語言生態,共建和諧多語生活。語言規範化是維護語言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無論是漢語學習者還是漢語母語者,都應自覺遵守和執行語言規範,促進漢語內部生態系統和諧發展。在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我們可以孔子學院為基地,維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多樣化環境;利用國內外漢語教學課堂,以教學活動、師生討論、學術論文等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徑表達、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理念,堅持全球語言平等觀念;正確看待“強勢語言”與“弱勢語言”存在的差異,積極參與全球語言生態治理,共同構建和諧有序的全球化多語生態。

  樹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全球化格局中,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各國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豐富多彩的文化推動著社會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産物,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會從多文化角度審視本民族文化,消除文化偏見。基於此,我們應盡可能創設漢語情境社區,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以語言為媒介傳播中國文化,比如每年舉辦的“漢語橋”比賽,選手們通過漢語演講以及古箏、太極等中華傳統才藝表演來展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傳播中華文化,感受漢語魅力。我們也可以將漢語與學習者的母語加以貫聯,讓學習者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運用漢語來演繹自己國家的故事。文化傳播既要立足自我,也要“禮尚往來”,學會傾聽並理解對方的文化,如此才能更好促進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發展。

  培養對外漢語教師生態化教學能力。生態化教育模式將生態學理論納入教育系統之中,尋求生態與教育的聯繫與規律,推動構建和諧有效的教育生態系統。新興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反推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作出改變,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加強生態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擴大傳播平臺,利用新型媒介推廣漢語,將文化傳播由被動變為主動,防止出現教學效果與教學環境失調現象。在信息化教學生態系統中,漢語教師應轉變以往“教師主導”的思維定式,更多地作為引導者去調動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演示設備將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同時佈置任務,鍛鍊學生利用數字信息資源的能力;組織學生課餘時間在社交平臺用漢語進行交際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克服語言學習的障礙,消除文化差異和文化隔閡,維護教學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因地制宜,大力開發“本土化”教材。一本合適的教材在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今,不少國家和地區自主編寫教材,如羅馬大學孔子學院主編的教材《我們説漢語》,18所英國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合作編寫的《英國標準中文》《學中文》等系列教材相繼出版。本土化教材立足於各國漢語教學實際情況,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更有針對性,教學特色鮮明,更富有實用性。因此,在教材研發編寫時,應對教學對象的母語背景進行分析,從所在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減少文化衝突,加強學習者對漢語文化的接受度。除了紙質本土化教材的研發外,還可開發相應的數字化教材、各類學習軟體,因地制宜,合作創新,達到“本土”教材的多元發展。

  綜上所述,構建漢語國際傳播的新格局既需要理性審視過去,也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跨學科的提升。將生態語言學的理念融入漢語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從而開啟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和諧多語新局面。在多語和諧發展、特別是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數字化信息技術是漢語國際傳播升級改造的技術動因,可為漢語國際傳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多元化的技術保障。(作者:杭州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曹沸、董琳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