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培養的學生 一齣校門就備受企業青睞
2021-08-26 10:25:52來源:光明日報責編:鄭思雯

這樣培養的學生 一齣校門就備受企業青睞

  小讀者在深圳技術大學圖書館展區參觀。新華社發

這樣培養的學生 一齣校門就備受企業青睞

  深圳技術大學校園開放日現場。光明圖片

這樣培養的學生 一齣校門就備受企業青睞

  深圳技術大學校園風光。光明圖片

  編者按:

  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要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技能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堅實的技能人才保障,這對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

  這個畢業季,深圳市重點打造的、旨在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培養探索新模式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圳技術大學,培養的首批本科生順利畢業,大多踏上了應用型技能型崗位,整體就業形勢喜人。這所年輕大學在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新型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先行探索,為如何辦好應用型高校、促進産教融合、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等難題提供了參考與啟示。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1週年之際,我們為您講述這所特區高校的人才培養故事,並請專家深度解析這一探索背後的現實意義。

  這個夏天,對於深圳技術大學首屆本科畢業生、大數據與互聯網學院2017級學生張瑞來説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畢業之際,他得到一份厚重的“畢業禮”: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數字化IT應用工程師職位錄用函。

  本科畢業即被聘為工程師,在研髮型高科技企業中並不常見。談及原因,張瑞認為這得益於在校期間獨特的培養模式——教學與産業應用融合,課堂與項目實踐並重。大一大二時,他就自學C++編程語言,參與到老師牽頭的平臺搭建項目之中;大三期間,自學Python以及樹莓派單片機等相關技術,成功完成團隊項目。大學四年下來,他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和技術開發成果,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和前進方向: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發工程師。

  今年6月,作為深圳市為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探路、落實國家“雙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而建設的應用型高校,深圳技術大學首批畢業的200余名本科生大多走上了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職業道路。這所被寄予厚望的新型大學,也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

  “將來,我應該會進企業做一名工程師。”深圳技術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大三學子李思迪告訴記者,“我們學校有個特色,就是在大一大二期間要完成80%的課程,大三大四進入企業研發崗位實習,進行聯合培養。”在校課程中,也有大量的項目實踐內容。大二那年,李思迪在感測器與檢測技術這門課的實驗中受到啟發,發明瞭可以用在飲料自動化灌裝設備中的定量自動混合裝置,於今年5月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這種動手能力和研發能力,讓李思迪在企業實習階段很快就能上手,例如在大族鐳射實習期間,僅經過兩三個星期的磨合,他就可以直接負責鐳射智慧裝備的客戶項目研發了。

  “我們的定位,就是培養企業最需要的一流工程師、設計師和精算師,讓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精準對接。”深圳技術大學校長阮雙琛介紹。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短缺,是困擾我國産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而許多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培養出的畢業生,在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上與現實要求差距明顯,造成了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錯配、脫節的現象,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

  阮雙琛認為,在社會傳統認知中,大多不夠重視應用型人才作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被看作是一個重復訓練勞動技能的簡單過程,這實際上是個很大的誤區。“現在,得益於黨和國家政策的鮮明導向,經歷了中美經貿摩擦、中國高科技發展受制約等現實挑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解決産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離不開應用型人才;而要培養高技能人才,沒有高科技知識‘打底子’是不可能的。”

  “深圳技術大學正是深圳為滿足高端製造業發展需求而著力打造的。作為經濟特區,深圳強烈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産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重心上移,對技能人才有著巨大需求。”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陳秋明表示,“這所大學的辦學目的,就是為國家人才培養探路,致力於成為高水準工程師設計師的‘搖籃’。”

  理念的變化,首先體現在對教師的選拔與考核上。“我們採取的是符合産業導向的評價體系、體制機制。”阮雙琛説。探索破除“四唯”評價,重構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將教師分為教學科研序列和全職授課序列,分類評聘考核,在職稱晉陞中將橫向項目與縱向項目等同看待……用好了教師評價“指揮棒”,師資力量和教學熱情就有了保證。

  “我們要求導師不但具備過硬學識,還必須有工程開發的背景或者資深的企業研發經歷,能夠對標産業需求進行人才培養。”阮雙琛表示,按照國際一流的標準,未來,技術大學畢業的學生90%以上要在本領域造出與專業相關的設計模型、工程樣機或産品,“這才是技術大學的使命”。

  校企合作是突破口,實踐性課程學分超60%

  “大學四年裏,我參加過光纖鐳射器設計、自製鐳射切割陶瓷(烤瓷牙)設備等多個校級重點項目,大三時進入大族鐳射的鐳射3D列印中心實習,在那裏收穫了許多通過實踐才能得到的知識與心得。”深圳技術大學中德智慧製造學院2017級本科生吳淑舸告訴記者,正是這些經歷讓他積累了寶貴經驗,最終接到了心儀企業拋來的橄欖枝。

  “這樣培養的學生,一齣校門就備受企業青睞。”這所大學的迅速發展,也促使深圳乃至廣東民眾改變了以往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學校的錄取分數線逐年走高。

  令大族鐳射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呂啟濤印象深刻的是,深圳技術大學十分重視學生的項目工作及校內外實習,始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這樣的學生理論基礎紮實,動手能力也強,很適合進入智慧製造業研發部門,承擔開發産品的重任”。

  無論是學生在創新鏈中的高匹配性,還是社會各界對學校的高認可度,都離不開該校“學歷教育+企業實訓+工程項目”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是重視實踐教學,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流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深圳技術大學採用“教授負責制”項目制教學模式,設置了“老師主導+學生參與”和“學生主導+老師參與”兩類項目,學生入學後即可進入實驗室跟隨教授學習專業技術。

  “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們建設應用型高校的突破口。學校先後和華為、騰訊、比亞迪等204家行業領軍企業、機構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訂單式培養、聯合項目研發攻堅、實習實訓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阮雙琛介紹,按照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模式,深圳技術大學的實踐性課程學分超過60%。通過去企業實習,學生既能完成研發項目,也可以與企業建立良性互動,還可在離開校園之前就適應高科技公司的研發流程、工作模式,為未來就業作好準備。

  對標製造強國,引入國際化辦學經驗

  “與1988年我第一次來到深圳相比,這裡的發展真是太快了!今天,華為、騰訊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就在身邊,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課堂’。”德國雷根斯堡應用技術大學原副校長霍爾格·哈頓旺説。2017年7月,他被剛創辦的深圳技術大學聘為商學院院長,成為由多國面孔組成的教師隊伍中的一員。

  堅持國際化開放辦學,是深圳技術大學快速發展的主要路徑之一。建校四年來,深圳技術大學已與德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的63所國際一流應用技術大學、相關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引進師資力量、共建實驗室、聯合成立測試中心,還建立了對標德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並陸續與維爾茨堡-施韋因富特應用技術大學合作開辦“3+2”倫琴人工智能實驗班,與法國雷恩第一大學開展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等。

  “為了辦好這所大學,我們吸收了德國的很多經驗,比如學生在本科階段要進入企業實習半年到一年,和企業員工一起解決技術問題。同時也會邀請企業管理者、工程師來學校講課。”霍爾格·哈頓旺告訴記者。

  “根據我以往的觀察,中國大學生普遍有很強的理論知識,但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圳技術大學就在探索、改變這一現狀。”深圳技術大學城市交通與物流學院院長、原德國奧格斯堡應用技術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付朗茲·拉普茨表示,他們革新了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例如該學院幾十名學生一起協作,與德國的大學、賽車企業共同參與賽車製造項目,將理論應用於實踐。通過這個項目,學生們能夠全面了解汽車製造的完整流程,例如方向、輪軸、車架如何調試等。“這樣,到了畢業時,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們將能一起造出一輛真正的汽車。”付朗茲·拉普茨説。

  在深圳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張基宏心中,這所高校的使命是多方面的。

  “不管什麼階段、什麼類型的教育,立德樹人都是根本任務。應用型高校如何將學校黨建與教學科研工作深度融合,以高品質黨建引領高技能人才培養是我們的重要課題。”他表示。

  同時,産教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我國實現製造強國目標貢獻力量,也是學校的重要職責。“從德國的發展歷程看,應用型高校積極進行科研與技術成果轉化,有力支撐了工業騰飛。未來,深圳技術大學將抓住國家鼓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遇,用好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機遇,推動建設一批應用型本科新專業,為經濟發展、工業製造注入活力,履行好為全國地方應用型高校高品質發展探路的使命。”張基宏説。(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