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換臺都逃不過!綜藝咖承包熒屏好嗎?
薛之謙
最近一段時間,觀眾打開電視機、點擊網絡視頻看綜藝,都能看到大張偉、薛之謙、宋小寶、賈玲、撒貝寧等一批人的身影,他們俗稱“綜藝咖”,幾乎霸氣承包了一週電視螢幕的黃金時段。對此,有觀眾表示已經沒有新鮮感,人氣被迅速消耗,有的則力挺,認為缺了他們的節目就不好看。與此相比,更引人質疑的是,綜藝咖的頻繁亮相已經讓他們的演員、歌手等主要身份快被淡忘,這對於他們並非完全利好。
現狀:觀眾怎麼換臺都逃不過他們
如今,明星上綜藝節目是常態。有人調侃,除了王菲、劉德華等絕對少數的天后天王之外,幾乎所有明星都去綜藝節目刷了臉,可是觀眾又會發現,看了這麼多綜藝節目,來來回回主角還是那麼幾個人,他們的身影覆蓋了一星期七天,從衛視到網絡,莫不如此。
前晚播出的最新一期《快樂大本營》是宋仲基的中國綜藝首秀,與他搭檔的賈玲同樣風頭十足,和宋仲基互動時,她自稱由於減肥皮膚鬆弛而變成“松慧喬”,還因為大酒窩而被對方選為遊戲搭檔。對此有人羨慕賈玲,兩人擁抱、牽手,更是被大家稱讚“配一臉”。
俗話説“千旦易得,一醜難求”,因此諧星尤其是女諧星便非常稀罕。因此,賈玲自從2010年春晚爆紅以後,觀眾就沉浸于其笑料敦實、自成一派的表演風格而不能自拔,她儼然已經坐穩喜劇界一姐的位置了,所以也順勢成了綜藝節目的香餑餑。據不完全統計,這兩年她參加過的節目有《歡樂喜劇人》、《全員加速中》、《奔跑吧兄弟》等一線節目。
大張偉嘴貧,他的各種段子和模倣秀,時不時就能在網絡上紅一陣。他這兩年參加的綜藝節目至少超過10檔,承包了芒果臺週末四檔綜藝的三檔,節目類型從音樂、美食到競技、減肥,可謂無所不能。在目前熱播的《燃燒吧卡路裏》、《全員加速中》、《瘋狂的叢林》中他擔任常駐嘉賓,《天天向上》中他更是擠掉了歐弟加入主持天團,他與汪涵搭檔的方言音樂節目《十三億分貝》也即將開播。此外他還擔任過《奇葩説》、《鮮透滴星期天》等節目的客串嘉賓。其經紀人透露,在他的工作通告中,音樂部分只佔5%。
與大張偉並稱為“南北段子手”的薛之謙則更是熱得發燙,經粗略統計,這位“新晉網紅”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就錄製了15檔節目,就連汪涵首次試水的網絡綜藝《火星情報局》裏,也有薛之謙。
賈乃亮自從參加了《爸爸回來了》之後找到了自己正確的生存道路,在《全員加速中》、《來吧冠軍》都貢獻了自己的無厘頭笑料。宋小寶、Ella、謝依霖、蔡少芬、李湘、撒貝寧、李小鵬也都深諳此道,他們紛紛從歌手、演員、主持人、奧運冠軍等轉身變成“天天見”的綜藝咖。
觀眾心聲:新鮮感還有嗎?
對於綜藝咖頻繁露臉,觀眾看法不一。有挑剔的觀眾表示看多了沒有新鮮感,“薛之謙屬於那種安靜的微博段子手,並不很適合上講究即時效果的綜藝節目,他有時候也只能靠跪地之類誇張的動作來搞氣氛,不像大張偉那種天生嘴貧的‘北京大爺’,隨時都能根據不同情境拋出好笑的段子,簡直就是碎嘴”。
還有人認為這是娛樂市場的快速消費,“薛之謙曝光率太密集了,就怕炒冷飯,同一個故事來回講。”因此,觀眾會勸告某些綜藝咖還是要儘量少露臉,“沒有好作品,觀眾會忘記你的,特別是對演員來説”。
有人則認為,能上綜藝是一個藝人走紅的重要標誌,“如果你最近在哪個節目沒看到他,那很可能是那個節目請不到薛之謙。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該紅的時候擋也擋不住”。
有的觀眾對綜藝咖頻繁刷臉表示支持,認為沒他們就不行,“想不到撒貝寧一本正經地胡説八道這麼好笑,明明是個綜藝咖卻一直多年來偽裝成法制節目主持人,小撒你真的不打算在綜藝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了嗎?求多上綜藝節目,你一張嘴,我就想笑。”
他們説:其實不願當綜藝咖
被問及對“綜藝咖”的看法時,大張偉表示“覺得很low”,“我特別不喜歡綜藝咖這回事,它就是沒有本事的人的稱呼。我其實一直不想上綜藝節目,但也沒辦法,要生活,你也得有曝光率。”
曾經是當紅歌手,現在是搞笑藝人,是什麼感受?他直言:“我錄節目已經錄到像行屍走肉一般。我現在不想幹這個事。好多時候我在想,為了錢去做一些讓我不開心的事情,應不應該?但是人家喜歡我,就不能掃人興。”
在他眼中,自己最喜歡的是音樂,“原來那個(講段子)不是我的追求,只是我的一種小愛好。音樂是我的人生使命,想把掙來的錢都拿來貼補做音樂。”
對於霸屏綜藝的節奏,薛之謙坦言是“為了維持人氣”:“眼看勢頭這麼好,我經紀人就像沒見過錢一樣給我安排工作,從現在到八月之前一天都不讓我休息,把我累得和狗沒什麼區別。”不過,他打算一直保持綜藝咖的狀態,但是終極目的是回歸樂壇,“靠走諧星這條路賺的錢是我做音樂賺的錢的十倍,我這樣是為了將來能做更好的音樂。”
追問:缺了綜藝咖,節目就一定不好看?
令人好奇的是,上過綜藝的明星這麼多,憑什麼這一幫人就能混成綜藝咖?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和他們自帶的綜藝細胞有密切關係,“觀眾喜歡看這種願意放下一切偶像包袱,勇敢去做任務的人,節目組就很願意用。明星如果放不開,有偶像包袱,結果就是沒有辦法完成任務,觀眾會覺得不夠痛快,比如Ella這種台灣藝人就對綜藝的精髓領悟理解得透徹,在節目裏表現出了男性化特徵,不是一般女藝人能做到的”。
儘管綜藝咖對一檔綜藝節目有非一般的意義,他們的存在極大增加了可看性,但有時候事實並不是如此,這也給節目製作方敲響了警鐘:綜藝咖也不一定靈光,要想清楚他們來到底是為什麼,如果單純以此為噱頭,那就沒有必要了。
比如《極限挑戰》第二季曾有一集請來了宋小寶、岳雲鵬、薛之謙,但恰恰因為該節目屬於需要劇情式綜藝,常駐節目的“極限男人幫”已經形成了很強默契,他們深知節目玩法,相互之間能産生很多化學反應,而客串嘉賓則很難融入進去,亮點不多,難怪薛之謙無奈地表示:“我推掉了三個邀請,擠出兩天時間,結果播出只有五分鐘的時間。”
頭評
人氣也是有期限的
面對綜藝咖,無論外界是褒是貶,都必須要承認他們有激活綜藝節目氣氛的能力,他們的存在合情合理。一方面,觀眾快要審美疲勞了,另一方面,沒有他們的綜藝更難看,“天生的綜藝咖”和“後天的綜藝咖”成了綜藝節目的“鹽”,有了它味道不一定就好,但缺了它似乎就不成立了。當然,這需要節目製作者去想辦法,做節目説到底要憑創意取勝,而不是拼綜藝咖,當外部市場發生了變化,觀眾膩了,收視率往下掉了,風向就會轉換了。
實際上,綜藝咖本身並沒有問題,藝人本來不分三六九等,演話劇、舞臺劇的並不比綜藝咖高貴到哪去,因為都是憑本事吃飯。只是,在別的國家的演藝圈中,演員、歌手、偶像、主持人、搞笑藝人的界限是很明確的,是什麼就是什麼,雖然偶爾會跨界,但也不會忘記自己的主業。可我們這裡界限模糊,好多人本來是歌手、演員、主持人,結果因為各種原因,成了綜藝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主業,如果觀眾也逐漸淡忘他們原來的身份,這不啻是一種悲哀。
同時,頻繁上綜藝無疑是一種將人氣快速變現的方法,也顯示出人心浮躁,但人氣也是有期限的,綜藝咖的背後若是沒有實實在在的作品在支撐,我們要對Ta的未來打上大大的問號。在這一點上,孫紅雷、黃渤很清醒,他們始終以演員自居,覺得偶爾上綜藝還能解放天性,對表演有益處。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很多演員、歌手都以綜藝為主業,且不説沒有了神秘性,簡單、直接地博觀眾一笑的次數多了,對他們能否完成走心的表演和音樂,難免還是存疑的。希望他們不會一直“淪落”吧。
策劃:徐暉 撰文:廣州日報記者 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