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主體論壇,青蔥計劃——中國青年電影導演人才的發掘和培養論壇”(以下簡稱青蔥計劃論壇)在廈門舉辦。在論壇討論環節中,各位嘉賓都從各自經驗出發,圍繞當下中國青年導演的現狀,以及如何更好的培養青年電影導演等話題展開討論。
作為培育青年導演人才和孵化青年導演項目為一體的專業化扶持平臺,青蔥計劃已經走入第五個年頭。面對各種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相繼涌現的局面,青蔥計劃以自己獨特優勢與核心價值持續被業內肯定。
李少紅導演表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宗旨是承上啟下。何為承上?就是繼承和弘揚前輩導演的創作精神。何為啟下?就是為中國電影行業培養新人導演。這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使命和責任。”導演之所以稱之為導演,只因其拍過電影,而扶持導演拍成電影則需要調動全産業鏈幫助,非一人之力能完成。而青蔥計劃能有現在的成績,是聚合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近400位會員導演和多個行業頂尖公司共同的心血,才做到的。
談到參與青蔥計劃的感受,管虎導演表示當初不太相信世界上有像青蔥計劃這樣的扶持平臺。“後來,我和梁靜都參與了第三屆青蔥計劃,發現它不經營導演、不經營作品,就是一個呈上啟下傳承新人的公益平臺。”他在現場講,當時幫助青年導演過程,也是自己汲取營養的過程。他對王紅衛老師和李少紅導演直言:“這件事最好不要斷,要一直持續下去。”
陳思誠導演是主動來參與青蔥計劃,作為《唐探》系列的出品人,他尋找能拍攝能續拍《唐探》系列的新人,也急需能拍攝類型片的新血液加入創作。“唐探宇宙已經初步搭建出雛形,我們需要好的類型片導演出現。”同時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真正健康發展,一定要後繼有人。青蔥計劃正滿足了行業發展的剛需。
李玉導演是第一屆青蔥計劃的導師,她表示聽到這個計劃的時候,直接讚道中國終於有扶持青年導演的平臺了。“我非常替青年導演開心,也很羨慕,為什麼我開始拍電影的時候沒有這些好福利。而且青蔥計劃的學員作品都非常有特色,類型也豐富。參與青蔥計劃的過程,也是一次難得和青年導演碰撞的機會。”
短短四年的發展,青蔥計劃收到了1345份項目報名,放入時間軸上,青蔥將是中國青年電影創作者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樣本。
論壇現場,王紅衛總結到過去四年已有20個項目從青蔥計劃走出,而且成活率已經過半。但他強調青蔥計劃的目的既不是招募導演、也不是招募項目,而是務實的扶持青年導演拍出好作品。
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更何況導演本身是有門檻的,幫助青年導演完成蛻變這條路上,有很多問題是新人導演必須要面對的。而現場嘉賓結合自己的經驗,給青年導演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
李少紅導演認為創作中應該專注個性化的個人表達。她建議學員在拍攝中儘量呈現作品的初創期最原始面貌,“這應是導演最該堅持的東西,最能看出一位導演的潛力。”王紅衛總結青蔥計劃學員的特點:“多樣化是最顯著的特點,首部電影完成度較高是第二個特點,而四年來學員作品越來越個性則是第三個特點。而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能保持下去的趨勢。”
管虎導演也多次參與青蔥計劃,他認為:“在這裡對電影的熱情和夢想不重要,因為所有學員都是帶著夢想來的。但是能清晰的判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堅持作者性,是我最為看中的特質。”
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的電影創作領域,新人導演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院派出身的“生力軍”,還有很多半途出道的“闖入者”。對此,作為從演員成功轉型為導演的陳思誠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藝術本來就是百花齊放的,類型、商業還是文藝堅持自我就好。”
李玉坦言導演藝術和商業平衡很難,她認為學員應該首先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急於創作“破圈”的爆款作品。
袁媛導演剛剛完成第一部作品,她以自己舉例,新人導演處女作邁出第一步,並堅持拍出完整作品就是最閃耀的一點。另外她覺得作為新導演,情商要高,溝通也是一種藝術,也是對導演創作最大的考驗。
青年導演的創作視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同質化。指導學員的過程中,如何讓導演多多自我審視,幫他們補足作品的深度和厚度,是青蔥計劃導師的重要責任。
面對各式各樣的扶持計劃,青年導演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機會,但也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考驗。論壇現場幾位導師都不建議青年導演隨波逐流,為創投寫劇本,為創投轉變做電影的初衷。
陳思誠導演以凱文費齊和趙婷的合作舉例,認為第一部片子非常重要,趙婷導演就是憑藉《騎士》叩響好萊塢巨制的大門。他希望青年導演能堅持自己的初衷和想法,把自己展示出去。並著重強調:“導演不是個名詞,而是個動詞,導演不是工作,而是衝動。導演心中存在強大的表達欲和征服欲,才能把拍電影這件事兒做好。青年導演一定要相信自我、狼性、內心強大非常重要。”
李玉導演認為創作具有兩面性,青年導演個人表達能否和她産生共情、創作理念相似是吸引她的首要條件,而和她有相反世界觀的作品同樣也能吸引她。袁媛導演最後表態,她會首選最能打動自己的導演合作。
青年導演的成長並不能一蹴而就,在電影創作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如何幫助青年導演的項目落地?如何建立處女作與觀眾之間的連接點?如何打破創作視野拍攝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備的電影作品?這些問題,在青蔥計劃都能得到解決。
四年來,諸多導師共同見證和參與了青蔥計劃,盡全力幫助學員導演完成處女作,挖掘他們的潛力。管虎導演和青蔥學員高臨陽合作《團圓日》,經過前期一年多的籌備前不久剛剛殺青。陳思誠導演和青蔥學員姚文逸合作《唐人街探案》網劇,拍攝中配備一流幕後團隊,並予以全面的指導,而姚文逸的院線電影《野摩托》也在陳思誠的監製下積極的籌備。李玉導演支持申瑜創作《兔子暴力》,和另一位監製方勵一起保護這位年輕的創作者。
青蔥計劃也不僅僅是引導和培養新人導演,還是優秀電影人之間的共振。導師和監製只是青年導演的引路人,不是“保護傘”。
青年對話,青年導演走出重圍
過去幾年,青蔥計劃一直在支持學員導演電影項目的創作推進,學員們也不負重望,不斷在國內外電影節上嶄露頭角。
年初,國産電影裏有一部讓影迷叫好的作品《過春天》,來自白雪導演,這部電影就是通過青蔥計劃的培養最終完成並登陸院線。除此之外,青蔥計劃還有一大批優秀的學員導演的作品正在陸續等待與觀眾見面。活動現場,郝飛環、梁鳴、申瑜、葉謙、德格才讓五位青年導演與導師們展開對話,並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影片以及來到青蔥計劃創作感受。
作為新人導演,往往帶有很多困惑。而作為一位跨界導演,葉謙的疑惑在於:這個時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導演?李少紅導演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時代變了,影視行業發展很快,院線、電視臺、網絡平臺等不同的渠道,每年都有大量的機會給到新人導演們。而青蔥計劃要做的就是,不限制類型、題材,不限制文藝、商業,給各種類型的人才創造機會。”
而困擾郝飛環的問題是:新人導演如何尋找製片人?王紅衛老師為他做了解答,“其實現在業內缺乏成熟的、專業的製片人。”郝飛環的問題,其實是對青蔥計劃很好的建議,他借著金雞百花電影節的盛會,呼籲業內專業製片人可以多多關注青年導演,同時非常歡迎他們未來能參與青蔥計劃學員的項目。”
德格才讓導演對陳思誠導演的電影系列化創作、題材和市場兼顧的問題非常感興趣,陳思誠導演為他分享道:“首先,我認為文化這種産品非常重要。産業就像這個行業的土壤,産業做得越大越好,我們才能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包容更多的文藝片、類型片、商業電影等等各種電影。因為我們就是依靠這些産業的魚,我們跟産業就像魚和水的關係。但我覺得美國電影之所以他的産業能做到那麼大,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跨界影響,就像迪士尼作為美國五大公司第一名,他每一年的經濟財報其實是全球收割票房,大家都知道去年最賣座排第一就是《復聯4》,每一年對票房的依靠才只佔年報不到30%,剩下收入全部來源於樂園、衍生品,來源於授權,來源於“內容+”的那一部分。第二個關於結合的問題,其實我覺得這個挺難分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獨到的天賦,我的天賦就是如此,就是幹這個事。我們不要低估自己的天賦,不要因為惰性和其他東西低估了自己的天賦。我們有一定經驗的人如何發現真正具備天賦好苗子,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這是青蔥計劃走到現在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而對於年輕導演們感興趣的科幻題材 ,如何拍好這一類型,袁媛導演做了解惑:“科幻電影一定要有立得住的世界觀,在世界觀體系下要有情感落地,同時能關照現實,這三個元素是拍好科幻電影的基礎。《三體》是在國際上都被肯定的科幻作品,這樣宏大的作品,創作起來註定非常艱難,但我永遠對這樣的作品保持期待。”
梁鳴導演對電影主題和創作的關係感到困惑。管虎導演直言,參加創投或者文本創作階段,作品的主題思想必須要明確,否則很難和很多人講清楚自己的故事。同時陳思誠導演補充道”好電影都是一句話能説明白的。”
青蔥計劃四年以來,在所有導師、業界公司、電影人們的關心、支持與扶持下,青蔥導演們的作品正逐步走向大熒幕與觀眾見面。而青蔥計劃也將一如既往地攜手資深電影人、製作公司,陪伴、扶持青年電影創作者,為中國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