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商業大片”導演論劍金雞百花電影節
新華網  2019-11-25 08:54:44

  新華社廈門11月22日電題:“新商業大片”導演論劍金雞百花電影節

  新華社記者張逸之、顏之宏、余俊傑

  中國電影在十多年高歌猛進之後,漸趨理性和成熟。近年來,隨著《中國合夥人》《我不是藥神》等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取得巨大成功,一批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的電影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中國電影邁入“新商業大片”時代。

  21日晚,在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配套活動“新浪潮産業論壇”上,2020年春節檔三大主力電影《中國女排》《囧媽》《唐人街探案3》的導演陳可辛、徐崢和陳思誠相聚鷺島,回顧創作初心,探尋中國電影之路,展望産業未來。

  初心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等主演的《中國女排》未映先熱,備受市場期待。談及創作初心,陳可辛説,1978年曼谷亞運會那年自己16歲,正在曼谷上中學,第一次看到中國女排。

  “那一年也是中國隊重返亞運,隊員們穿著白衣白褲,個子都很高,別的排球隊完全沒得比。作為一名華僑,看到中國隊出場那一幕,感到很震撼。”陳可辛説。

  為了尋找“不安全感”,陳可辛一直在嘗試新鮮的題材,開始向體育電影發起挑戰。陳可辛説,當看到自己團隊的年輕人對中國女排那種關注時,回想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更堅定了自己拍攝這部電影的決心。“中國女排很值得拍,因為它遠遠超越了體育本身,是中國與國際接軌對話的載體。”

  《囧媽》是“囧系列”第三部作品。導演徐崢説,自己一直希望拍一部反映中國式家庭的電影,中國家庭有很多沉重的東西,如果用喜劇方式表達,每個人都能在電影裏找到自己。

  “不管去哪‘囧’,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的成長,人物關係的成長。”徐崢説,創作的初心,就要選擇自己有感覺的主題。

  拍攝《唐人街探案》大獲成功的陳思誠説,自己在曼谷唐人街跑步時,看到早期華人下南洋在東南亞打拼的印記,於是萌生了拍一部華人偵探的想法。談及唐人街,陳思誠説:“這是我們獨有的文化符號,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

  自豪

  自1994年引進好萊塢電影以來,國産電影在美國大片進攻下節節敗退,但在電影人和市場的不斷努力下,逐步摸索出一條國産電影的道路。2015年以來,年度票房冠軍都被國産電影奪取,2018年更是強勢佔據前四席。三位導演不約而同將其歸功於觀眾這群“最可愛的人”。

  “其實我沒想到中國觀眾成長這麼快。”徐崢説,“他們對類型的接受,對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點,很快就能心領神會。”

  徐崢説,在創作《我不是藥神》的時候,嘗試將現實題材與商業元素結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得益於中國觀眾對新內容的饑渴和接納。

  陳思誠説,中國觀眾對全世界電影都持有開放接納的態度,推動中國電影題材也越來越多樣化。

  無論是陳可辛還是“囧系列”,都給陳思誠的創作帶來很多啟發。“中國電影人沿襲和學習很多前輩的拍片方法,通過自我的創造才變成今天的多樣類型。”他説。

  “中國電影早年在資本驅動下,古裝奇幻大片氾濫。”陳可辛説,短暫的彎路之後,從《泰囧》等喜劇開始,業界瞄準現實主義題材不斷探索,“非主流”電影取得了“主流”的票房。

  陳可辛説:“中國的觀眾非常可愛,非常有判斷力。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觀眾有了更多知情權和投票權。”

  未來

  主持當晚圓桌討論會的導演張一白説,今年國慶檔的主旋律電影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原因在於每個故事都是中國人的故事,每個故事所表達的情感都是真實的。“所以我看到了中國電影燦爛的明天,包括類型的多樣化。”

  陳思誠説,《我不是藥神》《我和我的祖國》等各種類型的影片都取得這麼高的票房,在其他國家是無法想像的,驅使自己迅速跟《唐人街探案》系列告別。

  “《唐探3》是我執導的最後一部《唐探》系列電影,此後會是別的導演執導,主角也許不再是秦風。我會去做一個新的類型電影,因為我們有太多IP的藍海、內容的藍海等待著我們去挖掘。我也希望中國電影更加百花齊放,有更多的新導演、新類型出現,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

  陳思誠説,希望中國電影未來能向産業化方向開拓,打造成熟的工業體系,而不是僅僅依靠票房,自己未來將探索電影與主題公園、衍生品、遊戲等的合作。

  陳可辛説,近年來多部電影在娛樂性之外傳遞了更多內容,超出了觀眾預期。“看到年輕導演用近乎科學研究的態度去做電影,仿佛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相信中國電影會持續井噴。”

  臨近午夜,廈門環島路的會場內依然歡欣熱烈,沐浴在這座南國島城溫柔的晚風中。

編輯:武若曦
在信息的海洋中為您導航陪您去週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