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寶藏老人奏響青春之歌 《吾家吾國》深情致敬共和國最年長的勞動者
2022-04-29 13:06:1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劉欣

  國際在線消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新聞新媒體中心、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打造的《吾家吾國》自去年9月30日首播以來,先後登陸國慶檔、元旦檔和新春檔,持續為觀眾奉上溫暖雋永的節日精神陪伴。“寶藏爺爺奶奶”們夢想常青、信念不老的超燃人生圖鑒,感染了無數的年輕人。

  值“五一”“五四”雙節之際,這檔針對國之大家的挖掘式紀實採訪節目,又要特別加更了!4月30日到5月4日,《吾家吾國》將在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及新媒體全平臺上線!

  全新推出的五期節目,將隨著主持人王寧的視角,分別走近98歲的草地農業科學家任繼周、90歲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88歲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87歲的著名語言學家陸儉明及76歲的粒子物理學家陳和生。

  這些可愛可敬的老先生既是共和國最年長的一批勞動者,又是一群不言退休、朝氣蓬勃的“白髮少年”。借著節目播出,《吾家吾國》希望向他們致以深情的節日問候,同時由他們向更多觀眾講述“因為奮鬥不息,所以青春永駐”的熱血故事。

  弘揚“勞動精神”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們奮鬥的底色始終不變

  《吾家吾國》所聚焦的高齡大家們,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全過程。在每個歷史時期,他們都以不變的奮鬥底色、不變的奮鬥情懷、不變的奮鬥品格,勇挑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在“五一”勞動節之際,《吾家吾國》翻開老先生們厚重的人生之書,每一頁都是“勞動最光榮”的有力注腳。

  作為我國現代草業科學的開拓者,在投身草業的七十多年裏,任繼周院士為我國草業科學教育和科技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接受王寧採訪時,他卻一直説自己對社會貢獻不夠,“舀一瓢水,沒還一桶”。今年已經98歲高齡的他,每天堅持工作和學習。為了讓自己“分秒必爭”,任老的家裏挂著很多鐘錶:“這個年齡,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來的三竿又三竿的時間。”

  60歲那年,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火箭排雲上九重,驚弦霹靂震長空。”從研製導彈到運衛星上天,再到送中國人遨遊太空,伴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整整走過的三十年,王永志也實現了他人生的“三步走”。現在,他正做著更大的航天夢:“空間站建起來了,在月球上是不是也能建個站呢?”

  “我把耕耘本身、創作過程本身看得更重要些,自由自在、投入式的創作似乎比成就感、人們的承認更重要,它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存方式了”,在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的身上,始終有一股永不停息的創造、奮進精神。終身修煉自我,講述人民故事,她用腳踏實地的奉獻,詮釋著“藝術源於人民、藝術為了人民”的真諦。

  “辭書修訂無止境,因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社會發展很快”,著名語言學家陸儉明説。從《漢語成語小詞典》到《現代漢語詞典》,每一次的修訂,每一版的編寫,都凝聚了陸老對工作無盡的熱愛。2010年從北京大學退休後,他和夫人馬真一起把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投在國內外漢語語言研究的宣講,他們的學生遍佈世界。

  《吾家吾國》的採訪並不好約,因為老先生們實在太忙了。比如王寧約好採訪粒子物理學家陳和生院士的當天,正趕上陳院士參加一個會議。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裏,他作為總指揮帶領團隊不懈奮鬥,建成了我國迄今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散裂中子源。而今,他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為“國之重器”殫精竭慮,築夢不息。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與其説《吾家吾國》要展示的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暮年壯志,更不如説它希望傳遞給觀眾的是“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時代態度。老先生們作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必將用他們凝練一生的智慧箴言,激發更多觀眾思考自己工作的意義、審視自己工作的態度,學習在與時俱進中不斷成長,並被鼓舞著在追求和奮鬥中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

  奏響“青春之歌”

  胸懷遠大把追夢的心繫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五一”勞動節賦予每個勞動者以濃濃的自豪感,“五四”青年節給予每個年輕人以強烈的使命感。兩個節日連在一起,鮮明傳遞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的時代強音。

  《吾家吾國》節目如其名,“家國同構”意識深深融進了這些國之大家的血液。在人生的漫漫奮鬥中,他們從立學、立業到立功,始終把我運、家運、國運緊緊係在一起。過去的節目中,從老先生們激情燃燒的青春往事,到不言老去的青春心態,都深深感染著當下的年輕人。而在即將上線的五期節目中,“青春之歌”將被再度奏響。

  在成長的起點,他們是如何樹立起了堅守一生的目標?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淪陷的東北。亡國奴的屈辱記憶,讓王永志對“愛國”有了真切的感受。當聽聞美國飛機在朝鮮戰場上狂轟亂炸,一個18歲的少年意識到,家和國都需要強大的國防來守護。1952年,王永志如願考上清華大學航空係學習飛機設計專業,後又因為國家需要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攻堅克難時,他帶頭衝鋒陷陣:“聽黨的話跟黨走,黨讓幹啥就幹啥,不管幹啥都幹好它,這是我的座右銘!”

  1943年,任繼周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學習畜牧專業。大家都很不解,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為何選擇如此冷門的專業?任繼周的答案是“我想改善國民營養”。這個樸素的為國為民的信念,指引他一生專業致學。1956年,33歲的任繼周在海拔3000多米的甘肅天祝縣烏鞘嶺馬營溝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高山草原試驗站,“夜聞狼嚎傳莽野,晨看熊跡繞帳房”,身上爬滿蝨子,但他不以為苦,反而覺得那段經歷帶給他更多的是福氣。

  陸儉明1955年入學,1956年入黨。他説“就是因為共産黨來了,我才能上學唸書”,所以“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國之所需,我之所願——簡單的幾個字,正是節目中所有大家共同的心聲。

  1984年,拿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不久的陳和生,聽從熱愛和使命的召喚回到祖國,成為我國第一個博士後。他如今對年輕人的期望,也是他年輕時對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所學、所知,用在國家需要的地方。

  《吾家吾國》所聚焦的人物來自各個行業、各條戰線,但他們身上有著高度相似的優秀品質,那就是把一顆追逐夢想的心繫于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把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生動實踐,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而在啟航之時就將奮鬥定格為人生的總基調,將是青年人一輩子的寶貴財富。4月30日起,讓我們再度共同走進“寶藏爺爺奶奶”們的燃情記憶,看《吾家吾國》,修吾心吾身!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