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從延安出發》第三期致敬薪火相傳的“南泥灣精神”
2022-06-06 16:49:2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劉欣

  國際在線消息:為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週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推出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節目自5月23日起在央視綜藝頻道開播以來,獲得廣泛讚譽。前兩期相關內容榮登全網熱榜話題60余個,相關短視頻播放量達1億次,相關熱搜話題累計閱讀量達8.9億次,總曝光量超35億人次。

  6月5日,《從延安出發》迎來第三期。本期節目聚焦延安電影團拍攝于1942年的紀錄電影《南泥灣》(原名《生産與戰鬥結合起來》),講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節目中,青年演員劉昊然帶著新一代文藝工作者的追問,穿行于八十年曆史光影,和93歲的老一輩藝術家田華展開“時光對話”,並在探尋交響芭蕾《山河》、原創歌劇《命運》、舞蹈詩畫作品《國色》、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等新時代精品的幕後故事中,感受南泥灣精神如何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成為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源泉。

前輩藝術家田華與青年追尋者劉昊然一起追尋南泥灣精神

  “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裏,但是不同的時代都有南泥灣精神不同的表達方式”,追尋者劉昊然的感慨,正是本期《從延安出發》的表達主旨所在。新一代怎樣更好地開拓創新,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呢?相信本期節目會給到當代青年清晰的指引。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

  老一輩藝術家以留影“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一個響亮的名字,一片紅色的沃土。

  艱苦歲月裏,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響應黨中央號召,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奔赴延安以南四十多公里的南泥灣,把荒山變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樹立起大生産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

  何謂英雄?迎難而上者。火熱的革命熱情促使著名攝影師吳印鹹帶領延安電影團不斷開拓創新。在延安窯洞裏,他們用最簡陋的創作條件,記錄下了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壯大的歷程,創造了攝影史上的奇跡。

  “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點燃他們內心的是什麼?這些光影又是如何記錄下來的?它們將告訴我們什麼?”這是本期節目中劉昊然發出的追問。老一輩藝術家田華翻開《吳印鹹攝影集》,並結合影視化戲劇《南泥灣》,向劉昊然深情講述延安電影團的前輩們記錄“南泥灣精神”的故事。

青年追尋者劉昊然帶著時代之問而來

 

  “越是條件不好,越是困難,他們的幹勁就越足”,“在延安,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信念和決心!”田華説。19歲在上海美專求學時,吳印鹹買來舊的照相機學攝影,他把床底當暗房,爬進去衝底版,自嘲是“蛙式”攝影;38歲時,為了抗戰救國,吳印鹹投身延安;1942年,吳印鹹負責延安電影團的攝影工作,在沒有拷貝機、沒有洗片機、沒有放大機等關鍵設備的創作條件下,他用“土辦法”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和袁牧之、徐肖冰、錢筱璋等同事一起通過電影鼓舞軍民自力更生;1946年,吳印鹹離開延安,帶領延安電影團奔赴東北,參與創建東北電影製片廠,這裡也成了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雖然我當時沒到延安,但是‘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場面傳到了我們根據地,我們演的戲有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只要我們不放棄,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回憶起吳印鹹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尤其是合作電影《白毛女》的難忘記憶,田華一度熱淚盈眶,難掩思念之情:“吳印鹹老師,我想你啊。”

前輩藝術家田華呈現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老一輩的“南泥灣精神”從何而來?田華告訴劉昊然:“雖然那時物質上匱乏,但我們的信念是堅定的,我們堅信新中國一定會到來。中國人有個特點,就是不怕吃苦,把這個苦啊都會變成甜,我們就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出了南泥灣的奇跡,從來沒有退卻過。”

  “那個時候拍電影太不容易了,跟那時候相比,我們真的很幸福”,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劉昊然從老一輩直擊人心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南泥灣精神”給予老一輩源源不斷地向前進的力量,他對田華説:“我們希望能像你們一樣,繼續傳承這種‘南泥灣精神’,不管在什麼樣艱苦的條件下,我們依然要大膽往前走!”

  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以優秀作品記錄屬於每個時代的“南泥灣精神”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後,吳印鹹等老一輩電影人用光影把偉大的“南泥灣精神”珍藏為永恒。新時代裏,從脫貧攻堅,到全民抗疫,再到建設綠色家園……“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從未褪色,並成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們創新創造的源泉。

  本期《從延安出發》在深情回望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崢嶸記憶的同時,精心選取並精編呈現了交響芭蕾《山河》、原創歌劇《命運》、舞蹈詩畫《國色》、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等新時代文藝作品。這些作品或是對新時代“南泥灣精神”的真摯歌頌,或是體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克難奮進的可敬態度。節目以劉昊然不斷求教、不斷感悟、不斷學習的視角,娓娓道來感人至深的創作心路。

舞蹈詩畫《國色》

  原創交響芭蕾《山河》講述了兩年前武漢疫情防控期間,雷神山與火神山醫院建設奇跡的故事。在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看來,《山河》其實是《南泥灣》的一種延續,它們所致敬的都是平凡人創造的奇跡,“南泥灣的奇跡所感召下,延安電影團在黨的領導下攝製了《生産與戰鬥結合起來》,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生産和戰鬥熱情;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創作者,用舞蹈來創造我們內心的致敬和感受,在‘兩神山’建設奇跡面前,用芭蕾舞去述説這樣的奇跡。”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帶來交響芭蕾《山河》

  對於延安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而言,全面開拓性地發展經濟就是那時的使命;那麼對於經濟已經飛速發展的當代,使命又是什麼?原創歌劇《命運》中,魯鎮繡娘趙曉雲在引領家鄉人民致富後,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打造青山綠水美好家園,成為一名“大地繡娘”。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表示:“南泥灣的大生産用紡車編織出陜北好江南,《命運》的女主人公用針線繡出了錦繡江南。我們腳下的青山綠水,是我們通過開拓進取去守護的。”

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分享原創歌劇《命運》

  在電視劇《谷文昌》中飾演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劉佩琦,對谷公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心欽佩不已:“他用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推動植樹事業發展,沒有他的堅持,就沒有現在的寶島綠洲。”無論條件怎樣艱苦,環境多麼惡劣,始終情緒飽滿,士氣高昂,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這就是對“南泥灣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劉佩琦朗誦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

  今天,文藝工作者們不僅在用藝術傳承歷久彌新的“南泥灣精神”,也努力在創作中腳踏實地地踐行著這一光榮的傳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總監沈晨分享了《國色》用短時間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的幕後故事,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積極發揚先輩“自力更生,開拓奮進”的理念,不斷激發藝術創作的新境界。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總監沈晨為觀眾帶來舞蹈詩畫《國色》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特殊的精神財富,對於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説,這些都是能夠開拓創作新境界的寶藏。《從延安出發》以延安為起點,串聯八十年來藝術長河裏生生不息的人民情懷、奮鬥底色和時代脈動,勾勒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鼓舞並引領年輕的一代在幸福的創作環境裏用心、用情、用功。

  老一輩藝術家田華的寄語,飽含了對新一代的熱盼:“要珍惜這個時代,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年輕的同行們一起,讓中國文藝這棵80歲的常青大樹煥發新的光彩!”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