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網志
首頁 > 演出 > 正文
賦能發展探索未來雲演播正當時
2023-01-17 10:54:07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劉欣

  當下,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傳統文化産業尋求突破,雲演播、雲劇場等“網際網路+演藝”的新模式應運而生,成為文化産業“上雲用數賦智”、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順應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趨勢的新渠道。

  2022年,雲演播已從誕生之初的試水,邁向多元化、規範化、體系化、精品化健康有序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並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等文藝盛會中大放光彩,交出亮眼成績單。

  2023年新年伊始,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線下演出快速回暖,舞臺藝術的“雲上之路”在逐步探索未來的同時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 京劇《龍鳳呈祥》2022年線上演播海報    國家京劇院供圖

  ▲ 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業務考核展示《舞上春》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激活市場潛力  打造藝術消費新場景

  2022年是舞臺藝術雲端市場飛速發展的一年。

  這一年,國家京劇院推出的京劇《龍鳳呈祥》線上演播,連續兩年引發演藝界現象級話題。

  這一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參評參演劇目線上演播總播放量超過3.54億次,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過34億次。

  這一年,“文旅中國”雲演播平臺自正式上線後,短短5個月內開展直播、展播活動500余場,原創製作短視頻1000余條,錄製訪談節目300余臺,成為各大院團儲備數字資源、傳播推廣優秀作品、拓展線上演播盈利渠道的重要陣地。

  這一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為慶祝建院70週年推出的紀念版話劇《茶館》,開票兩分鐘內5場演出票全部售罄……

  這些鐫刻在2022年雲演播發展歷程中的高光時刻,似乎昭示著線上觀演習慣正逐步成型,消費潛力進一步激活,演藝行業實現數字盈利的機遇期已然到來。

  “只需要幾塊錢就可以看一場超高清的音樂會,還能隨心選擇縮放畫面,近距離欣賞藝術家的表演。”劇迷小佟向記者曬出他的訂單記錄,半年內,小佟在各大平臺的付費觀演劇目已經超過30場,他解釋,因為雲演播的形式在時間、空間上更自由,不用擔心臨時出差錯過演出,這種便利和性價比讓他養成了“追劇”的習慣,“只要喜歡的院團有新作品上播,我基本都會第一時間下單。”而網友唐女士的消費理由則源於雲演播數字科技帶來的互動體驗,她認為AI、虛擬場景等技術手段的融入,可以讓觀眾在觀演過程中體會到更多的新鮮感和參與感,她表示:“演出變得好聽、好看又好玩,‘雲上觀演’成為我擁抱新科技、貼近年輕人的一種方式。”

  “5G+8K+AI”,這些數字技術的智慧應用,打造出線上演藝區別線下的特有功能,豐富了觀演體驗,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卞靖認為,要更多地看到線上演播在形式方面的優勢,利用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XR(擴展現實)等相關技術及未來更高科技的融合應用,貼近“Z世代”用戶需求,豐富體驗式、沉浸式觀演觸感,以此彌補線上演出在音樂質感、舞檯燈光、群體氛圍等方面的不足。

  隨著演播技術的不斷升級,舞臺藝術數字化賦能方式更加靈活,更多定制化線上特色功能得以開發應用,豐富的數字內容衍生出更加多元的消費場景。如針對春節檔京劇《龍鳳呈祥》的演播,把社交互動體驗作為主要突破口和盈利點,“雲包廂”“雲打賞”功能的上線,迎合春節檔“闔家歡、戲迷聚”的市場需求。而“為雲而生”的作品《舞上春》,則因作品內容為明星舞者訓練展示、業務考核,所以在功能開發上更偏重多視角切換、沉浸式觀賞的視覺體驗,通過VR技術和多幀拍攝、360度自由視角、子彈時間拍攝特技等技術實現“看清舞臺每一個細節”的觀演效果,獲得觀眾廣泛認可。截至2022年11月,《舞上春》線上演播版全網曝光量已達6236萬,付費觀看人數仍在不斷攀升。

  抓住市場需求  創作雲端特色新作品

  技術只有滿足人的真實需求,才能驗證它所存在的價值。經過幾年的不斷嘗試,線上演藝完成了盈收的突破。接下來若想進一步拓展線上盈利空間,必須找準有變現基礎的商業模式,針對線上用戶需求進行定制化開發,不能簡單照搬線下舞臺。

  “演播和演出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而是可以形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良性迴圈。”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京劇院院長王勇説,擁有虛擬空間屬性的雲演播,可以延伸劇場空間邊界,呈現虛擬性、無限性和個性化的特點,拓展演藝市場新興産業形態,打造高品質數字文化産品,實現演藝團體數字盈利。同時,雲演播的觀演體驗和傳播效果能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可以通過線上大數據的分析運用,發揮交流互動、引客聚客、精準行銷等優勢,培養更多觀眾,吸引觀眾走近舞臺藝術、走進劇場。

  不過,對於雲端模式的表演場景,即使再專業的演出團隊也面臨不小挑戰。高清鏡頭把舞臺和演員表演細節顯露無遺,為觀眾帶來全新觀看體驗的同時也會對燈光、布景、服裝、道具、演員肢體、表情等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線上容錯率更低,觀演視角更多元,觀眾需求和興趣點也會與線下産生很大不同。”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許寧表示,演出單位必須針對這種變化進行調整。

  “演藝線上産品不是線下的補充或附屬,而是一個獨立的、符合網際網路時代需求的新産品。它與線下演出同根同源。”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副總經理楊樹聰認為,經過3年行業實踐,針對線上舞臺,創作“為雲而生”線上特色作品的觀點得到了業內廣泛認可。網際網路平臺上,舞臺藝術創作與表達呈現多樣化特徵,一些傳統藝術觀念中或無法稱之為“作品”的創作,比如幕後探班直播等,反而可以在雲演播語境中找到生存土壤。越來越多的演出團體挖掘雲端演藝的特殊性與發力點,打造線上特色新作品,實現盈利。“為雲而生”成為解開流量密碼的鑰匙。

  此外,雲端市場也讓演藝行業看到了IP打造的重要性。尤其針對B端客戶市場,打造舞臺藝術演播品牌,不斷提升線上演出影響力,謀求合作共贏,也將是未來雲演播提質增效創收的又一大方向。對此,“文旅中國”雲演播等平臺提前佈局,創新性開發劇團及劇目IP,著眼打造年輕化、大眾化、市場化的IP形象,以創意開發促進IP文商旅融合,增強院團劇目在雲演播賽道的市場競爭力,為演藝團體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實現數字化渠道盈利提供方案。

  這樣重點突出、有所篩選的數字孵化既可以節省製作成本、拓展盈利空間,又更加貼合作品表達、貼近觀眾需求,還有助於打造和凸顯平臺、院團及劇目特色,避免同質化。

  優化産業佈局  建設健康有序新業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為我國文化産業和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指明方向。隨著我國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逐步推進,演藝、影視等傳統業態優化升級,借助數字化科技手段,創新表達方式,帶動一批以文化體驗為主要特徵的文化新業態快速崛起,雲演播正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演藝行業在數字化探索中積累了更多經驗。版權是線上演出的核心資源。試水階段,雲演播演出機構與平臺等合作方的版權糾紛時有發生。202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正式修訂實施,為新技術支援下演出行業的著作權保護留出空間,配合其他演藝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實現數字文化新模式下線上演藝智慧財産權保護意識的顯著增強。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22年上半年服務大類投訴數據,與2021年同期相比,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類投訴比重下降1.8%,其中放映、演出投訴量總計2728件,較同期減少574件,雲演播等演藝産業模式向規範、有序市場環境大步邁進。

  當下,更多行業看到舞臺藝術的線上市場潛力,推動雲演播在已有“網際網路+演藝”的行業基礎上,向通信、旅遊、媒體、廣告、製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破圈”共融,從軟硬體技術升級入手,合力聚能,為文化産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主場選手”,文化行業緊抓産業數字化發展機遇,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培育發展新動能。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設計開發“文旅中國”雲演播舞臺藝術聚合傳播平臺,通過獨立的網站、客戶端(APP)、小程式等渠道,提供雲演播服務,依託媒體優勢形成互通傳播矩陣;國家大劇院創新技術手段,率先完成了5G信號鋪設,成為全球首家5G信號全覆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話劇院建成國內第一座兼具創作能力和演出場地的院場一體化“5G智慧劇場”——國話先鋒智慧劇場;大麥票務平臺接軌元宇宙開發演藝周邊産品,發行多套數字收藏門票,實現了數字藏品和演出門票的璧合。

  發展至今,雲演播已由文化産業新模式向體系化、多元化、産業化新業態穩步過渡,産業規模與業務範圍有效拓展、漸入佳境。此外,雲演播內容生産和呈現方式不斷豐富,呈現多維立體的發展趨勢,雲上舞臺藝術也成為業內外、學界研究討論的新方向。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現實層面來觀照,雲演播已不再是線下演出的試驗田,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與線下演出共生。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可以預見,雲上演藝産業發展愈加綜合化、矩陣化。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先進技術依然是雲演播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將雲上演藝的數字文化體驗功能引向深入,逐步挖掘線上優勢特色,開發雲端專享作品,打造舞臺藝術演播知名品牌,加強與劇場演出聯動,相互借力,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線上在場相結合的長遠發展。以舞臺藝術的數字化表達為支點,與更多行業領域謀求合作、融合發展,孵化新的盈利模式。聚成産業發展鏈條,推出周邊産品,形成子産品矩陣,探索發展平臺化、整合化、場景化增值服務,擴大經營業務規模,催生出一批定位雲演藝術生産、傳播、消費階段服務的文化企業。加強雲演播市場監管,健全文化數字內容的産權保護措施,營造健康有序的雲端演藝生態。

  走向更大舞臺  展現成果共用新境界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雲演播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挖掘採集文化數字資源,拓寬舞臺藝術和中華文明的展示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水準提升,促進新時代文藝發展成果人人共用。

  雲技術在大眾傳播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將更多受眾與可實現的藝術體驗聯繫起來。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等近年大熱的文化藝術活動,利用“網際網路+”模式,把劇目、音樂、舞蹈、曲藝、群眾合唱、廣場舞決賽和頒獎晚會、展覽等搬到了“雲上”,形成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參與面,進一步有效提升了大眾對活動的關注度。這不僅對演藝行業的良性發展有重要積極影響,激勵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同時,也成為以文惠民的又一有效模式,讓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更便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隨著雲演播業態的不斷成熟、舞臺藝術數字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以及線上演藝經濟的形成發展,數字演藝或將成為文藝、科技、傳媒等多領域複合型人才培養、設崗就業的又一方向,帶動更多群眾共用文藝發展成果的積極性。

  長遠來看,雲演播推動舞臺藝術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賦能添力。

  文化連接世界,藝術溝通心靈。雲演播推動“雲文化”建設,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202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演出團體通過海外社交媒體賬號運營引流,借助海內外各大網路平臺,推出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線上專場演出,收穫海內外熱烈反響。中國歌劇舞劇院海外平臺總瀏覽量超過2億人次,互動量達到6000萬人次,粉絲量約98萬;中央芭蕾舞團首次雲演播觀看量突破3000萬人次;中央民族樂團已與泰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演藝團體展開了常態化的線上合作演出。

  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抓住數字化發展的契機,讓舞臺藝術擁抱新技術新領域,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高新視聽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讓更多的人民群眾體驗文化融合新産品、感悟文化創意新內涵、共用文化數字化新成果。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並舉,講好中國故事,用藝術語言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以文化擔當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中國文化自信自強。(實習記者  王添藝)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