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人生之路》:煥新“人生”記憶 續寫《人生》輝煌
2023-03-31 15:36:09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劉欣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小説《人生》單行本。

  劇中,劉巧珍(左,李沁飾)鼓勵高加林(陳曉飾)堅持寫作。  出品方供圖

  劇中,陳秀禮(左,郭曉婷飾)和高雙星(王天辰飾)相愛了。  出品方供圖

  劇中,黃亞萍(左,張嘉倪飾)與張克南(劉潤南飾)漸行漸遠。  出品方供圖

  1982年,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説《人生》一經面世,便引發讀者強烈共鳴,一時間,洛陽紙貴。在這部小説的最後一章,路遙留下了這樣的標注:“並非結局。”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在經歷了痛苦與選擇之後,回到故鄉的高加林會過怎樣的一生?41年之後,由知名導演閻建鋼執導,陳曉、李沁領銜主演,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黃金時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人生之路》給出了答案,也提供了經典小説影視化改編的新思路。

  “本劇部分取材于路遙中篇小説《人生》。”電視劇《人生之路》開場即如此標注。在路遙原著中,青年們經歷漫長的摸索和困境後,迭代出更成熟的自我,原本的困境在自身努力與時代進步中不斷破局,他們強勁的生命力也得以在時代浪潮賦予的廣闊天地裏迸發。這部小説曾激勵幾代人追求遠大理想、思索命運無常。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人生之路》充分承繼了原著的思想內核,秉承再現文學精彩與升級思想內涵的雙重使命,將人物的命運從上世紀80年代延展到更長遠的時空,從而譜寫出一部在時代浪潮中涌動的“青春之歌”,這是這部電視劇最值得關注的特色。

  圍繞“人生”這個關鍵主題,《人生之路》將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高雙星、馬栓等一代青年在人生關鍵岔路口幾番與命運交手的故事進行影像化呈現。與此同時,電視劇還依據小説人物性格進行創造性想像,對路遙“並非結局”的“結局”進行突破,續寫了路遙“未完成”的故事,讓這些青年繼續面臨人生的挫折、磨難、機遇和考驗,在抉擇中突破困境、找尋自我、實現價值,抒寫人生志、家國事、年代情。

  時間線的延續——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

  中篇小説《人生》是陜西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路遙創作的小説,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 年第3期,獲得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人生》的發表標誌著路遙的文學之路開始步入巔峰,成了當代文學史中的一頂“桂冠”之作。2018年,這部作品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最有影響力小説”。作家陳忠實曾讚譽《人生》寫出了大家心靈中最焦灼的部分。小説將理想童話和現實悲劇的矛盾結合在一起,讓人産生強烈的心靈震動,主角高加林當時所面對的城鄉隔閡、發展空間受限等人生困境,也一直促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現實社會進行深度思考。

  《人生之路》並不是《人生》第一次被影視化改編。從1982年小説《人生》發表,到1984年吳天明執導的電影《人生》,再到2014年楊陽執導的電視劇《人生》,再到本次的《人生之路》,歷次影視改編綿延了數十年時光,見證了從改革開放伊始到步入新世紀的時代歷程。

  小説故事裏的時間,僅僅停留在路遙創作的那個年代,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人生之路》巧妙地把故事往後延展到了新世紀。在把握住人物的血脈和靈魂的基礎上,把人物拋灑到新世紀,讓觀眾體味和觀察那一代青年在今天會活出怎樣的人生。

  以一個關鍵情節設計“高考頂替”為例,原作中有著“民辦教師被頂替”的情節。主創們在《人生之路》裏反映了這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真實存在的現象——高明樓的兒子高雙星頂替了高加林的大學名額。這與原作中的情節既做到了遙相呼應,戲劇邏輯上和民辦教師被頂替也一脈相承,但《人生之路》的戲劇衝突更強烈,被頂替造成的後果,給主人公的打擊更巨大、更持久。這個設計將高加林遇到的挫折一步步強化乃至極致,在這樣強烈的情節設定裏觀察年輕人在受挫時會迸發出怎樣的生命力,就具有了更鮮明的意味。而高雙星作為高加林的鏡像人物,也能夠讓觀眾體會到一個意外獲得並不屬於自己的未來的人,會經歷怎樣的內心掙扎才能重尋自我。

  原著的故事線始於高加林失去了民辦教師的工作而回到土地,收束于他離開鄉土後經歷一番輾轉、失去後的二次回歸。在小説結尾,高加林遭遇了最大一次人生挫折,消沉地回到村裏,路遙給讀者留下的實際上是一個問號:才23歲的高加林的人生還會往何處發展,他究竟如何延續自己的人生?電視劇《人生之路》則為路遙的問題給出了答案。主創們從高加林的高中時光拍到本世紀,通過故事時間線上的延續和擴容,來拓展對“人生”這個根本哲學命題的認知。

  雖然延長了時間軸,但變化中也自有不變。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中國青年身上那種奮發昂揚、積極進取的精神氣質是一以貫之的。在路遙沒能經歷的新千年,高加林則有了親身經歷。主創們利用影像藝術,讓中國青年身上昂揚的生命力得到更多釋放和張揚。比如,電視劇一開篇並沒有像原著一樣,在烏雲密布的壞天氣裏讓鬱鬱寡歡的陜北青年登場。主創們特別設計的開場裏,高加林和高雙星騎著“二八大杠”一路飛馳,從高家溝到縣城,20多裏山路起起伏伏,混剪的畫面裏經過晝夜輪迴、山川流轉,年輕人迎著朝陽出發,又在夕陽下的蒼茫壯闊裏歸來,鏡頭調度的節奏極快,畫面的視覺衝擊力極強,把青年人的朝氣和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得恰到好處。

  空間中的遷移——

  從陜北高原到大上海

  《人生之路》除了對時間線的續寫之外,還拓展了主角高加林的奮鬥空間,書寫了陜北青年在人生谷底重振士氣,通過自身奮鬥走進大都市上海的人生故事。如果説《人生》某種程度上是《平凡的世界》的前傳,那麼可以説電視劇《人生之路》則是《人生》的“全傳”。

  《人生之路》著力展現高加林、劉巧珍、高雙星等一代農村青年在陜北的黃土地上經歷命運起伏、逐漸完成腳踏實地的轉變,又在改革開放時代洪流感召下,從西北黃土地奔赴東南沿海城市上海,尋求改變命運、創造新生活的奮鬥歷程,力求給今天的年輕觀眾以不斷直面困難的精神力量。在人物塑造上,上海部分是基於青年們在黃土高坡上摸爬滾打、錘鍊自我之後打開的新的敘事空間。上海賦予青年人以廣闊的機會,也帶來全新的考驗。高加林在決定腳踏實地紮根黃土之後,一直堅持的寫作事業給了他前往上海施展才華的機會。對女主角巧珍而言,上海的包容讓她的善良勤勞與堅韌都有回報,她活出了更開闊的人生。而上海對於高雙星則是一場命中的意外、艱難的考驗。如何在別人的名字之下尋找到原本的自我,這是他在上海要面臨的人生課題。上海的存在,既打開了人物性格延展、故事推進的空間,也進一步豐富了原作。

  中國的當代大都市有很多,為什麼是“上海”?百年來,紅色文化的引領、海派文化的賦能、江南文化的滋養,使上海這座光榮之城、人民之城、人文之城的獨特氣質和神采得以不斷彰顯。面向未來,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更要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從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本質屬性,也是上海未來不斷創造新奇跡的內在動力,更是經歷漫長的困頓和掙扎後,青年們循著時代潮流落腳上海的根本原因。

  以高加林的人生之路走到上海為例,上海實際成為那一代青年人接受人生挫折的拷打與磨礪後,通過自我奮鬥和不懈努力逐漸實現理想的起航地。高加林出生在陜北高家村一個貧苦家庭,從小渴望通過知識文化改變命運,他之所以想要走出陜北,是不想重復父輩的生活,是對自我突破的渴望,去爭取過一種不設限的、具有想像力的人生,這也是高加林這個角色的魅力所在。可以説,高加林是一個在顛簸命運中依然充滿生機、勇往直前、頑強生長的人,他面臨的命運反復無常,是每代人的共同課題。

  他在陜北經歷的三次打擊,也是逐漸從莽撞走向成熟和腳踏實地的過程。高考落榜、意外失去教師職位、縣城通訊員職位被舉報……高加林對未來的願景一次次被殘酷現實打破,多次努力帶來的卻是絕望。但他善於從絕境中找出希望的影子,這種和無常命運較量的勁頭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經歷過這些的高加林學會了務實,他孜孜不倦地堅持投稿,也正視黃土地上的現實,明確了從現實走向理想應該走切實的道路。隨著時代變遷,地域阻隔逐漸消失,社會風氣更加開放,高加林創作的文學作品獲獎,在無形之手的推動下,他得到了去上海的機會,他抓住新機遇從此打開了人生的新場域,時代潮流與他的文學理想不謀而合,在時代的風口下,高加林成功實現了個人價值,從黃土高原遠赴上海領獎,人生就此轉折,時代和上海共同改寫了他的命運。《人生之路》中,高加林最終成為大上海的作家、《文化青年》雜誌主編,劉巧珍成為女企業家,開了一家中央廚房供應公司。

  美學上的突破——

  從無到有建造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人生”空間

  《人生之路》的故事背景設置在陜北農村,卻呈現出一種不同於尋常印象的美感。

  對於觀眾而言,距離今天越遠,假定性的生活越容易被接受;而越是切近今天、與時代同步,一丁點兒不真實都會被觀眾勘破。《人生之路》採取的實景拍攝方法,既是劇組為了向路遙的現實主義創作致敬,也是為觀眾的欣賞美學負責。主創團隊為了保留小説《人生》中原汁原味的黃土地靈魂,幾百人在路遙的老家陜西省清澗縣,耗時將近一年置景籌備。劇中劉巧珍家開的粉店,用的是清澗特産澱粉粉條,自古以來就是清澗縣家家戶戶的主要食物,是非常真實的陜北特色。

  數十年過去,黃土高原的實景或許無法百分百還原書中描繪的蒼涼荒蕪,但呈現出來的畫面卻是真實可感的。上世紀80年代的縣城,主創團隊沒有選擇棚拍,而是在清澗縣的幫助下,花大力氣從無到有建造了一個“寬州縣城”。劇組在陜北拍攝時遇到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仍堅持在當地拍攝,為的就是保留路遙小説中的鄉土魂。同時,參與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造型設計的陳敏正為演員還原了上世紀80年代人物的造型體系,手握金鷹獎等重要獎項的美術指導劉勇奇實景再造了路遙所處的陜北的風貌,清澗縣城、馬店小學、高家溝的家家戶戶,小到茶杯、農具,大到風雨痕跡、各家院落不同的窯洞數量,都在逼近數十年前的景觀。攝影團隊在路遙故鄉深扎,拍到極其壯闊的黃河,也拍了旁人鏡頭未及的奇絕之景……劇本、服化道、表演都在各自維度塑造著真實,邏輯真實、歷史真實、藝術真實,共同再現了陜北高原的渾厚和蒼涼。

  《人生之路》的方言設計也十分為人稱道。在陜北,老一輩沒有想過走出去,終生都在土地裏刨挖,因此操著地道的陜北方言。巧珍內心嚮往文化知識,但讀書有限,她為了貼近高加林,努力説陜北普通話。黃亞萍是從大上海空降黃土高坡的“理想之花”,又是學校的播音員,説著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普通話……這些是基於人物性格的語言設定。

  誠如導演閻建鋼在談到創作初衷時所説:“如果説當年高加林的故事之所以影響中國,源自作家極其真實、誠實地直面了青春課題,深受他小説影響的那代人有許多已成國家棟樑,這些人的血液裏都有路遙《人生》的文化基因;那麼如今我們再度求解人生之路,則因為對青春話題的探討是個永恒熱點,每個人的青春決定著一個民族、國家的明天,我們需要與今天的年輕人建立起新的關於青春、挫折、奮鬥的共鳴。”在踏上新時代新征程的今天,電視劇《人生之路》備受矚目,除了拓寬小説歷史價值外,還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李 舫)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