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半生跌宕半生悟 黃盈、宋寶珍對談話劇《我這半輩子》的“老舍情緣”
2023-05-29 13:07:1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劉欣

  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受東城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扶持,改編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的話劇《我這半輩子》,于5月17日-21日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開啟第三輪演出。

  近日,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宋寶珍教授、《我這半輩子》導演黃盈,以“半生跌宕半生悟——話劇《我這半輩子》的‘老舍情緣’”為題,圍繞《我這半輩子》的改編過程及老舍先生作品背後的人文精神展開了深入交流。在二人的交談中,回溯話劇作品的誕生,重溫老舍先生的人生與創作歷程,向老舍先生學習,與時代對話,向經典致敬。

對談現場 攝影:淩風

  談到改編老捨得文學作品,黃盈導演強調,自己受沈林老師提點,決心要從兩點出發:平民的尊嚴與家國的情懷。“老舍寫的平民,可以很窮,但是一定要乾淨、體面,一個平民身上也是有尊嚴的。”宋寶珍老師同樣認為,“老舍先生善於刻畫平民百姓,關注每一個人的尊嚴,每一個人的價值,它的筆意在書寫人的心靈、人的處境、人的生命。而戲劇最能打動觀眾心理的,正是對於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切關注、思考與表現。”

  説到“家國情懷”,黃盈導演表示,“他寫的雖然是平民,比如大姐家人、婆婆和老姑奶奶鬥法,但無論怎麼寫,你都能體會他背後關注的不光是家裏這點事兒,他有若是覺得不公平,必須仗義出手的那一面。他的俠義精神推己及人,所關注的不止是小羊圈衚同裏發生的故事,他希望普天之下都有正義和公平。老捨得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世一代一代的人。”同時,宋寶珍老師稱老舍先生“是以個體的生命視角觀測整個民族的現實人生,透露著歷史文化不斷變遷的過程,他是真正關心、體察著這個國家的人。”

  提及《我這半輩子》的創作,宋寶珍老師稱黃盈導演有著“上天入地的藝術想像”,“黃盈導演的舞臺時空,自由轉換,景隨人動,非常靈活,幻化無窮。他運用自由的舞臺調動,人物一轉身,一移步,就進入到另一個時空。戲劇是假定性的藝術,戲劇的構思往往是,如果怎麼樣,那會是怎麼樣?在黃盈導演的劇目中,往往一人分飾多重角色,他也吸納了影偶藝術的表現手法。比如《福壽全》中由演員操縱的、將演員自己的面部與兒童偶身結合的形象;《我這半輩子》中小年提著的套著童服的人形;都是一種敘事性和假定性有機融合的産物。黃盈導演一直在探討,在舞臺有限的時空當中,怎麼樣給觀眾更豐實的內容,更多意的景觀,這種探索值得肯定。”

  面對戲劇的假定性,從文本到舞臺,黃盈導演為此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我這半輩子》裏,無論是北京、倫敦建築上的瓦片與冬雪的佈置,還是幾次修改的臺面上的水池設計,甚或是主人公舒常順在倫敦草地上所讀的狄更斯與康拉德的書,都歷經反復琢磨、思考,“觀眾在演出的時候不一定都看得到這樣的細節,但我們要讓演員在舞臺上産生表演信念,從而産生表演自信與真實感,讓他們能夠傳遞出更好的意味。”

  《我這半輩子》所講述的1899年-1929年間發生的事情,距今已近百年。而老舍先生這位新中國首位“人民藝術家”與其一生的“京味”文學創作,卻與我們如若比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背後承載著無法磨滅的文化自信與中國精神。

對談現場 攝影:淩風

  黃盈導演談到,“我們以北京作為一個落腳點,把它推己及人,找到中國人身上的恒久精神。不是説我們有了新的史料,就覺得有些觀點,現在已經變了,我恰恰覺得文化傳統對於今天藝術的發展特別重要,我們沿著老舍先生開闢的藝術道路前行,其實就是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對此,宋寶珍老師表示,“我們常説藝術要守正創新,談到北京,我們在談什麼?今天的北京是國際大都市,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澱的結果,是現代文明薈萃的中心。因此,今天的文藝創作,要有一種多元的現代的文化姿態,要有一種開放的包容的文化胸襟,要創造出合乎時代要求、滿足人民精神追求的好作品,也就是説,我們要用現代意識觀察思考,找到北京文化、北京藝術的新定位。”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