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探險類劇集《南海歸墟》正式開通了大結局“超點”,觀眾支付25元可提前解鎖大結局。該劇因前半段展示了大量紮實的海洋奇觀而備受關注,但直通大結局後卻被觀眾批評後續特效實在拉胯,“五毛錢特效”重現,最終讓該劇的收官未能畫上圓滿的句號。
中式海洋冒險風格有特色
在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中,《南海歸墟》在被影視改編前就被認為是較難呈現的一部。劇集講述胡八一探險小隊受考古教授之托,前往傳説中的“歸墟”所在地珊瑚螺旋海域尋找沉船和秦王照骨鏡。故事全程幾乎都發生在海洋之上,因此要求該劇的拍攝基本都要依賴特效實現。
劇集的前半段還是很好地完成了涉及海洋的水戲,神秘的幽靈船三叉戟號幾乎都是實景搭建,為了模擬船隻行駛在大海中的運動,劇組將船舶上的戲份分解成甲板、底艙、生活艙、船尾、船頭等不同部分,用物理引擎來模擬海洋的波浪、風力和船的運動,以滿足拍攝需求。
據介紹,《南海歸墟》的特效是整個IP改編系列裏最複雜的,全片90%的鏡頭是視效鏡頭,幾乎現有的所有類型的複雜視效都被用以呈現此次全新的海洋冒險。為了更好地呈現原著中宏大而神秘的歸墟場景,主創團隊在攝影棚中下挖近兩米的土坑,用以固化搭建近百米長的異形水池,預埋水循環和造浪系統,再在水池中搭建十余組海底場景,以克服場景與水接觸面的視效難題。劇中先後出現了大擁沙、海蛇、巨型章魚、鮫人等海底虛構異獸,冒險團隊一路在海洋上遭遇的海上風暴、打標血船以及進入歸墟後的奇觀景象,幾乎都細節滿滿,造型逼真,形成了獨特的中式海洋冒險風格。
劇集前半段的視覺呈現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國産劇觀眾對冒險類題材特效水準的要求,劇集所架構的歸墟之地(恨天部古城遺址所在地)為核心的中式深海奇觀探險世界源於中國古代典籍的闡述,也打破了過去西式冒險類題材的固有手法,劇中恨天部創制的古法“火箭”奔月更是彰顯了獨特的古代先民智慧,這也讓該劇呈現出獨特的中式海洋奇觀想像及文化底蘊。
“五毛錢特效”重現拉低水準
從對IP的改編還原來看,《南海歸墟》前半段之所以得到觀眾的普遍認可,還在於其忠實地還原了原著的種種細節和描述,劇中核心人物的人設再度通過劇情樹立,而新出現的疍民阮黑一家和明叔等人,也個性鮮明,探險小隊分工明確,形成了難得的穩定結構。
但當觀眾付費直通大結局後,12集之後的劇情卻整體表現得並不盡如人意。歸墟內的奇觀整體表現還算合格,但探險小隊誤打誤撞碰見了歸墟內的鮫人,就莫名其妙地和鮫人大戰了三百回合,生生從12集打到了13集,大有強行充數湊時長的嫌疑。劇中鮫人的造型也顯得十分粗糙醜陋,特效水準讓人一言難盡,被觀眾吐槽“五毛錢特效”,直接拉低了整部劇的整體特效水準。
動作戲部分的呈現也顯得莫名其妙,與鮫人的大戰居然配上了英文歌曲背景樂,打鬥也只有來回重復地衝撞與躲閃,動作毫無設計可言,打鬥全程也毫無章法。
這讓《南海歸墟》的收官總結最終只能“成也特效,敗也特效”。國産冒險題材近年來因投資預算的增加和技術水準的提升,其實已經出現過不少優秀的特效內容,今年年初《三體》中納米材料切船的視覺奇觀就毫無違和感,精良的製作也印證了國劇可以達到的水準。《南海歸墟》的海洋戲其實整體上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喜,但失敗的鮫人特效歸根結底在於異獸動物的造型和設計缺乏精細度,哪怕是在過場戲中出現的形象,也不應降低要求。(記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