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影 > 正文
大銀幕需要什麼樣的媒體故事
2023-12-11 09:46:11來源:文匯報編輯:劉欣

  “反轉”成為劇情標配,“解氣”收割觀眾情緒價值,電影《熱搜》上映10天,票房剛過6000萬元,可見觀眾對這樣“觸目驚心”不著調的媒體故事,認可度有限。圖為影片海報。

  在票務網站上,電影《熱搜》的海報上印著兩行口號:觸目驚心,反轉解氣。“反轉”成為劇情標配,“解氣”收割觀眾情緒價值,影片上映10天,票房剛過6000萬元,可見觀眾對這樣“觸目驚心”不著調的媒體故事,認可度有限。            

  幾個月前,電影《不止不休》上映時,爭議更多集中于“張頌文是否過於抓馬地把一個調查記者演成了大哥”。那麼眼下的《熱搜》走得更遠,離開傳統媒體創業的女主角,以違反新聞職業操守和專業規範的操作挖出“猛料”,包辦刑偵立案和網絡昇堂。從《不止不休》到《熱搜》,與劇情和人物有關的討論並非只是行業中人針對行業題材的吹毛求疵,它觸及對“媒體”的誤讀以及“媒體題材”這種行業類型片延伸出的更廣義的困境:圍繞著媒體的敘事成為撬動社會議題的支點,什麼樣的媒體故事才是有時代感的?是此時此刻的中國大銀幕需要的?            

  專業恰恰體現在去英雄主義的、反高潮的日常            

  很多媒體和前媒體從業者看過《熱搜》後,調高了對《不止不休》的評價。同屬於中國當代的語境,《熱搜》不僅沒有規避《不止不休》存在的顯見缺陷,反而錯得更離譜。            

  《不止不休》拍了三分之一部好電影,影片的最後半小時、也就是整個常規的三幕劇敘事進入收尾的第三幕時,主創找到一個犀利的視角,從這個視角展開的有關新聞倫理的討論可説在全世界範圍都是具有社會話題性的。一個初出茅廬的調查記者經歷一系列嚴謹的採訪和事實核查,遭遇了法理和生命倫理的衝突,隱形的疾病歧視,弱者爭取權益卻進入灰色地帶,在“善”和“善”的衝突中,媒體的位置在哪?可以選擇什麼作為?這些值得用100分鐘的劇情片來呈現的內容,被壓縮在30分鐘裏,因為此前一個多小時的情節,太多的篇幅用在渲染張頌文扮演的資深調查記者是遊走于三教九流的帶頭大哥。這個角色被附加了“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的過分煽情的動機,演員付出了與此匹配的大於生活的表演,以至於記者帶實習生帶出了高啟強教小弟的錯覺。           

  《不止不休》的記者和編輯群像裏,相對最有説服力的反而是只有幾分鐘戲份的周野芒,他扮演的主編最大的特點是沒有鋒芒畢露的特色,他的專業恰恰體現在去英雄主義的、反高潮的日常。周野芒的表演姿態也應該是電影敘事塑造媒體形象所追求的狀態:廣義的媒體工作以及個體的媒體從業者行動,兩者和生活之間都不存在斷崖式落差。很多帶著“事後之明”的回憶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感,而在當事過程中,採訪的推進和素材的積累,文章背後積攢的每一步是平淡的,反戲劇的。          

  簡單粗暴的“反轉解氣”,把電影帶去相反方向            

  媒體題材創作中必然面對的矛盾在於,越是揭示“罪惡奇觀”的報道案例越有影視化的戲劇張力,然而報道誕生的過程中不存在奇觀。追求真實、準確、全面、客觀,以及保持與此相匹配的認真、細緻、審慎、冷靜,才是新聞和新聞工作者應該有的樣子。            

  一則能震動甚至推動社會變化的報道的誕生,其背後的媒體從業者和團隊,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也不是在深淵裏良心發現的反英雄,而是堅持做正確事情的普通人。            

  《熱搜》的女主角陳妙與其説是自媒體大V,倒不如説是各種中二幻想的投射。她的形象,出場時被貶得太低,追逐流量宛如循著死味的禿鷲,為了利益變現不擇手段;轉變來得猝不及防,一個職業倫理和專業能力都堪憂的傳統媒體離職人員,因為一篇“小作文”堅定了“女孩幫助女孩”的心意,設計無間道連環套對抗資本大鱷,這簡直是神奇女俠。            

  《熱搜》最大的硬傷,是底層創作邏輯上就出了問題——混淆了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的概念。自媒體作為新出現的傳播主體,在互聯網傳播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擁有相當的影響力,這也很容易讓人把它們和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混為一談。但調查報道需要以社會責任驅動而非利益驅動的理念和行為方式,更需要一套縝密的建立在新聞道德倫理和職業規範基礎上的生産流程與約束機制,比如避免先入為主、信源交叉驗證、事實反復核查、依法依規採訪、保護當事人隱私,等等。現實生活中的自媒體,並不具備這樣的自我約束機制,輿論場上更常見的,是自媒體以觀點大於事實的情緒化傳播來收割流量。《熱搜》的角色設定,暴露出編劇對媒體行業的一知半解,陳妙的行為方式確實很“自媒體”,這恰恰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要盡力避免的。            

  除了陳妙在“資本”和“正義”之間作出道德的抉擇,《熱搜》原本可以展開更豐富的討論,正面探討媒體人職能和媒體形態變化——報道成為持續動態的過程,深度調查的行動被公開化,成為一場時刻與受眾互動的“直播”,“熱搜”製造了新形態的知情權還是對公眾的利用呢?新媒體的現實干預和倫理邊界在哪?            

  但這些在電影裏都缺席了。創作團隊為了簡單粗暴的“反轉解氣”,把電影帶去相反的方向,甚至毫無必要地渲染一樁惡性案件的“刺激性”和“性刺激”,這惡俗的趣味確實“觸目驚心”。獵奇、煽情、以廉價正義感評判一切,這些不正是《熱搜》本應該批判的對象嗎?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