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從大劇院到老會館,從經典爆款到創新表達 傳統文化熱浪讓舞臺年味更濃
2024-02-05 09:36:07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劉欣

  《湖光洄夢》

  北京人藝話劇《正紅旗下》

  交響合唱《北京大合唱》

  方非攝

  春節近了,年味濃了。近期,北京演出市場掀起傳統文化的熱浪。

  舞蹈、音樂會、話劇、戲曲……雖然藝術類型不同,演出場地各異,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弘揚已經不僅是藝術家肩負使命的共識,也是觀眾不約而同的選擇。

  “一青一紅”極致舞動中式美學

  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在朗照千年的明月下,展卷人與王希孟彼此相望,《千里江山圖》的色彩、氣韻、境界瀰漫流轉,中式傳統美學留白寫意、大道至簡的精髓令人百看不厭。

  2021年,脫胎自宋代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北京首演便成爆款,幾年來巡演足跡遍佈全國。2月2日至4日,《只此青綠》又一次登臺天橋藝術中心,依然座無虛席,“二刷”甚至“N刷”的觀眾不在少數,也有人慕名而來,初睹這抹青綠的驚艷風采。

  “我第一次知道《只此青綠》,是在央視春晚上看到那段‘青綠腰’。”觀眾徐女士説,服裝的雅致色彩、舞者的凜然動作,無不讓她嚮往。後來,《只此青綠》數次巡演,每次都是一票難求,這一次,徐女士提前做好各種攻略,在手機裏一連定好6個搶票鬧鐘和日程提醒。“總體感受是不虛此行。”她為作品中千年文脈的傳承守護感到由衷動容,展卷人與王希孟在時空中彼此對照,擁抱另一個自己,千載時光裏物換星移,但那份堅守信仰的純粹執著恒久不變,幾次讓徐女士熱淚盈眶。

  當下的演出市場,大受歡迎的舞劇已然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眼載體。2月22日至24日,元宵佳節前後,另一部大熱民族舞劇《紅樓夢》將在國家大劇院連演5場,從“入府”到“省親”,從“葬花”到“歸彼大荒”,12個章節道盡繁華謝落的蕭索蒼茫,為傳世經典賦予年輕但到位的演繹。

  目前,國家大劇院官網顯示,《紅樓夢》5場演出門票已售罄。

  多種門類豐富演繹京味文化

  大鼓、八角鼓、太平鼓,充滿層次的鼓聲由遠及近,與管弦樂團匯流成飽含北京韻味的律動;合唱團歌聲厚重,“燕山腳下,拒馬河畔,萬里長城如幕”,一幅雄渾壯闊的人文長卷恢弘展開。2月1日,交響合唱《北京大合唱》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底蘊深厚、氣勢磅薄的中軸線在音樂中凝聚顯現,深遠博大。

  這部由著名劇作家鄒靜之與作曲家孟衛東、唐建平聯手創作的作品,以7個篇章由南至北串聯起永定門、天壇、天橋、天安門廣場、鐘鼓樓等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京劇等曲藝、戲曲元素伴著現代交響合唱、獨唱、重唱、朗誦一同唱響,繞梁不絕,正如鄒靜之對《北京大合唱》的期待,是“縱向可穿透時間、橫向可走向世界”。

  北京的舞臺向來不乏對京味文化的挖掘展現。僅在過去的一週裏,包括《北京大合唱》在內,多部植根于北京文化沃土的作品接連上演,北京曲劇《正紅旗下》《茶館》均改編自老舍作品,京味深厚,腔正韻濃。有趣的是,如同一種對照呼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裏,話劇《正紅旗下》正在上演,春節假期後,“鎮院之寶”《茶館》將再次歸來。

  不同的門類體裁、藝術視角持續對北京豐厚的文化資源進行著各具特色的解讀詮釋,守正創新。比如,創排京味戲是北京人藝的優勢和舒適區,但《正紅旗下》在嘗試新的表達。“無論是表現形式、舞美設計還是演員的表演呈現上,既有人藝的傳統,又有一些新的探索。”《正紅旗下》導演之一、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説。整個舞臺空間裏,熟悉的宅門小院消失不見,紅色的屋頂、整齊的琉璃瓦成為視覺中心,俯瞰蕓蕓眾生,“既有鮮明的北京元素,又不同於人藝以往擅長的現實主義實景風格”。自2023年初首演以來,《正紅旗下》已三輪登臺,在成為精品、經典的路上不斷打磨精進。

  會館重張“沉浸”弘揚傳統文化

  大戲連臺的同時,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正在深度盤活北京重煥新生的文化空間。

  燈光映亮紗幔,湖廣會館的古戲樓臺前,琴音洞徹,人影流動,時間倒流至清末民初,圍繞著民樂社戲班班主余麒生的人間百態悄然鋪展,這邊,“旦”對鏡上粧,“生”勒頭扎靠,那邊,道具師傅搬著刀槍劍戟步履匆忙,回頭,兩位較勁的角兒收斂怒容,準備上場……2月2日至4日,沉浸式京劇《湖光洄夢》上演,邀賓客一同走進一場衣香鬢影的舊夢。

  今年1月,歷史悠久的湖廣會館重張開放,為之量身打造的《湖光洄夢》用活了會館內窗欞、過道、連廊、戶外院子、文昌閣、老戲樓、後臺等各處空間,戲景相融。

  承載多樣地域文化的會館是歷史留給北京獨特的文化遺産,近年來,隨著“會館有戲”品牌的深入推進,一批沉睡的古老空間被再度喚醒,並因優質演藝資源的注入綻放新生:在300多年曆史的正乙祠戲樓裏,古戲樓版《牡丹亭》娓娓道來,春節期間,崑曲《天官賜福》吉祥開唱;顏料會館裏,沉浸式北京曲劇《茶館》擺開八仙桌,端上蓋碗茶,裕泰茶館迎來送往。大年初一,沉浸式曲藝劇《南城記憶——“老門神”》將在這裡首演,説學逗唱、嬉笑怒罵,初聞是看客,細聽已成劇中人……

  “從前,曲藝演員表演時和觀眾有著一道舞臺的隔閡,但在沉浸式演出裏,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就在觀眾身邊吆喝演唱,端茶倒水。”《南城記憶——“老門神”》導演李屹倫説。與此同時,百年前,茶杯什麼樣、福字怎麼貼,主創團隊都做了相當細緻的考察還原,北京南城曾經的生活片段將在演出中“復活”。

  如今,越來越多的會館從時間深處走來,成為孵化文藝新作、展現傳統文化的前沿陣地,為北京演出市場增添了特色鮮明的閃耀光芒。(高倩)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