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演出 > 正文
“戲劇新力量——首都民營劇團十年繁榮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辦
2024-06-19 17:52:2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劉欣

  6月17日,“戲劇新力量——首都民營劇團十年繁榮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辦。此次研討會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戲劇家協會主辦。與會文藝家和民營劇團負責人圍繞近十年劇團創作、製作、傳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與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研討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北京市文聯二級巡視員蘇社欽出席會議。北京劇協副主席、北京樸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方旭,北京鼓樓西文化有限公司經理馬向龍,開心麻花劇場院線副總經理馬悅舒,北京天藝同歌國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煒,北京厚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旭,北京九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代表任慧岩,北京淩空評劇團團長劉建國,樹新風劇團製作總監李芳菲,北京中間印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雲,北京世紀華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汪鵬飛,北京龍馬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玉冰,北京央華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宣傳總監梁夜楓,哲騰(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監傅若岩,北京柯音劇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秋參加研討會。

  蘇社欽在致辭中表示希望此次研討會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為民營劇團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具有借鑒意義的方案。

  方旭從創作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十年來在創作選題和內容把控上的經驗。方旭以改編老舍先生的作品見長,被業界稱為“老舍專業戶”。他認為,一部好戲好看是硬核。“被理解和接受,並激發想像,被共情,能打動觀眾”的演出才能稱得上是精品之作。如果民營劇團想要常演不衰、繁榮發展,首先就要解決自身能量問題。只有從創作的角度把選題和內容解決好,才能在市場推廣、觀眾培育方面做進一步的文章與努力。方旭還表示,用創新型的表演形式和開放性空間的理念做融合與嘗試,或將是戲劇未來創作的一個方向。

  馬向龍回顧了十年來鼓樓西的創作歷程和取得的成績。成立於2014年的鼓樓西共創作了包括《枕頭人》《邊城》《一日三秋》在內的35部劇目,演出場次1220場。創作內容也經歷了從西方經典到中文經典的變化。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和各種挑戰,鼓樓西積極擁抱變化,一直在觀眾的參與性、戲劇互動性和題材的創新性這條路上不斷地探索和前行。

  馬悅舒分享了開心麻花從2003年成立至今,以舞臺劇原創領域的厚積薄發為基礎,立足北京、面向全國不斷發展,在産業鏈上下游積極拓展和創新實踐的嘗試與成果。在舞臺劇創作方面,馬悅舒從劇目創作持續化、劇目類型多元化、演出形式創新化、劇目IP産業化四個方面介紹了開心麻花創作與演出情況。從2014年至今的十年間,開心麻花以“每年保持出新作”的節奏、“戲劇+沉浸式”劇目創排的嘗試、多種形式放大IP價值的傳播方法,累計創作劇目百餘部,並力求保持創作的多樣化,除了爆笑式喜劇,還創作了音樂節、兒童劇等,以戲劇+文旅的形式,吸引年輕群體走進劇場。

  鄧煒介紹了繁星戲劇村從2009年開始運營至今的發展歷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戲劇IP的開發和運營是繁星戲劇村的核心發展板塊。今年正值繁星戲劇村運營的第15年,迄今為止,繁星戲劇村積累的IP版權劇目達60余部,每年演出高達千場以上。作為演藝新空間第一批掛牌單位,繁星戲劇村的場地定位和內容創作方向也開始朝著新空間的方向轉變與嘗試,未來也會在這個方向上做更多的開拓和實踐。

  厚浪文化成立於2005年,從2014到2024年共做了33台原創劇目,演出場次共800余場。田旭認為做“好內容”是劇團發展的重中之重。戲劇不是吃穿住行,不是生活必需品,要讓大家花錢走進劇場,創作內容是關鍵,要做自己最擅長的內容,要找到自己獨特的魅力所在。我們今天還要研究觀眾,好內容的戲在拉觀眾,但是今天很多戲是在推觀眾。

  任慧岩分享了話劇九人的創作理念和劇團運營心得。十年來,話劇九人以每年一部作品的創作頻率創排了10部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創作上,他們堅持做讓觀眾看完能引發思考的戲;在劇團運營上,他們堅持“觀眾看得見”理念,注重觀眾的互動、反饋與需求。話劇九人的作品觀眾復購率非常高,這也啟發他們去思考如何破圈的問題,在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發生變化的當下,社交媒體平臺也成為九人選擇的重要傳播渠道。任慧岩認為“與國有院團相比,民營演出機構需要更多的政策、資源的支持。”

  作為全場唯一一個戲曲劇團,劉建國分享了北京淩空評劇團近年的成績以及面臨的困難。從2007年建團以來,淩空評劇團整理和復排了傳統劇目50余臺,原創大型評劇劇目14台,評劇小戲小品20多臺。2014年至2024年十年間,劇團創作了《大漢名臣》、《包拯還鄉》等九部原創評劇,共計演出1300余場。儘管如此,北京淩空評劇團依然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設法應對資金、人才、傳播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努力尋找民營劇團差異化發展路徑。未來,劇團希望能做出更多從觀眾出發、從市場出發、從時代出發的優秀作品,為戲曲發展做出貢獻。

  李芳菲介紹了樹新風劇團的發展歷程和創作方式。樹新風劇團是從最初由北大、北理工、北外、北師大的“退役”劇社組成的一個劇社組織發展來的,2014年12月為了演出話劇《顧不上》,劇團正式成立,今年剛好10年。樹新風劇團堅持以中國普通人、平凡人的現實生活為創作題材和方向,在創作中把自己生活的困境、煩惱、痛苦當做一個寶貴的資源去抒發,順著故事自有的紋理去拓展。劇團平均一年半到兩年做一部戲,追求細細打磨。每部戲都是在比較紮實的生活裏尋感受找素材、尋找美學表達方式。

合影 主辦方供圖

  謝秋介紹了小柯劇場的創作與經營。小柯劇場成立於2012年,為國內著名音樂人小柯先生創辦,是一座廠團合一的民營小劇場,主要演出自製品牌音樂劇(小柯音樂劇)。2013年底小柯劇場創作了第一部音樂劇《穩穩的幸福》,迄今為止已演出500余場。十年間,總計創作十二部音樂劇,演出場次高達2200多場。小柯劇場注重觀眾培養與互動,在市場銷售方面有目前市場上比較完整的票務銷售系統和深厚的觀眾基礎,其中註冊會員超7萬人。十餘年來,小柯劇場致力於打造一個以市場為導向、音樂為支撐、品牌為落腳的完整的小劇場音樂劇的商業模式。

  傅若岩介紹了哲騰從2008年成立以來創作劇目的數量以及經營民營戲劇文化公司的體會。最近十年哲騰共創作了《又見老爸》《陰差陽錯》《偶然之城》《尋味》等共計35部戲劇作品,積極推廣“哲騰演出運營院線”品牌和IP版權合作的理念,成功運營了六十余部備受口碑和市場認可的舞臺劇作品,並在海內外四十多個城市留下了過千場的演出業績。傅若岩表示,反觀這十年的繁榮發展,在見證了太多身邊民營團隊的“生生死死”亦或起起伏伏之下,如何能讓公司“活下來”和“堅持住”才是最重要的。

  梁夜楓從宣傳的角度分享了公司的行銷經驗與自我感受。梁夜楓説,完全靠票房收入維持運營的央華戲劇非常注重作品的傳播與觀眾。首先,現在的觀眾群體越來越多樣。從《少年的,莎士比亞奇旅》巡演中,深刻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是可以抓住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從宣傳的角度我們希望將劇場的快樂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曉戲劇快樂是什麼。”第二是傳播途徑愈加多元。在傳統媒體嚴肅權威的報道之外,戲劇宣傳還需要關注新社交媒體,並通過這些自媒體不斷影響觀眾走進劇場。

  龍馬社是鄒靜之、劉恒和萬方三位編劇在2008年成立的作家劇社,注重文本的力量一直是龍馬社獨特的經營之道。鄭玉冰表示,龍馬社的最近十年是大膽創新、極富想像力的十年,不論是引進韓國經典音樂劇《洗衣服》,還是創作“鐵三角”合演話劇《斷金》,亦或是製作全外班底的《肖生克的救贖》,“我們不敢説要做有意義的戲,但是我們想做有影響力的戲,我們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喜愛劇場”。

  汪鵬飛分享了身為製作人如何儘量平衡藝術創作與市場規律的經驗。在最近十年,世紀華鵬出品了15部劇目。其中,《威廉與我》是創排時間最久的一部作品,能夠獲得業界的好評,跟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成正比的。優秀的運營必然依託于紮實的創作之上。他表示,認真做一個項目,就能夠做得很好,這個項目也能夠在市場上演很久。面對市場下行的當下,他認為,創作者更加需要沉下心來花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打磨一個作品,而不是很著急地推出很多作品。“你很著急弄三個戲,三個賠了,不如認真弄一個好戲來賺錢。”

  楊雲介紹了中間劇場以及自己作為劇場經營者的體會與感受。她認為,經營和創作一定是兩條主線,而現在往往是創作者在發經營者的牢騷,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創作者就一定應專注創作,投資者一旦認可了創作者的創作就不應該參與創作,而是由創作者把控藝術品質。但是現狀是經營者兩手一起抓,在兩個角色的糾結過程中就要去平衡、掂量、取捨,其實這是不對的。此外,楊雲希望未來新文藝團體可以“抱團取暖”,增加相互間連結,做到流量、資源以及能力的共享。

  據悉,“戲劇新力量——首都民營劇團十年繁榮發展”研討會是2024北京新戲劇展演的活動內容之一。北京新戲劇展演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戲劇家協會承辦,旨在為“文藝兩新”提供創作展示平臺,扶持首都新文藝組織戲劇創作的良性發展,引導首都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在實踐中成長成為自律自強的新型“文藝兩新”。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