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非攝
面向孩子們的作品,對友誼、勇敢、真誠等美好品質的讚頌是不變的主題,兒童劇《高原上的黑眼睛》亦是如此。日前,這部由北京演藝集團、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出品,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製作演出的作品在南鑼劇場首演,作為2024年度對口援青項目,《高原上的黑眼睛》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和期待。
“青草來,雪山來,河水來,仙鶴來,扎西德勒來……”在純凈的藏地歌謠中,《高原上的黑眼睛》詩意開啟,北京男孩夏天被媽媽接到玉樹,邂逅了歡喜冤家扎西與他的藏族夥伴們。從初始的水火不容到後來的攜手冒險,夏天與扎西收穫了一段真摯深厚的友誼。
許多暗線悄然鋪展,比如,執著守護草場的松吉爺爺幾次和一心想開民宿的兒子鬧得不歡而散,在三江源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父子倆的齟齬,是長久以來生態與金錢之爭的循環遞進;夏天媽媽作為援青的草業專家,與多年前拯救了松吉爺爺的北京“曼巴”(藏語對醫生的稱呼)前後呼應,串起幾代援建工作者為玉樹帶來的變化發展。人與自然應當如何相處?這個偉大的時代正在發生什麼?透過孩子們的視角,《高原上的黑眼睛》讓宏大的主題輕巧落地,完成了一次舞臺藝術對小觀眾的多方位啟迪。
在表達方式上,《高原上的黑眼睛》豐富多元。雪山、青草、河流三大視覺核心形象貫穿始終,瑪尼石墻、酥油燈等標誌性元素不斷出現,熱烈淳樸的藏族歌舞接連上演,構建起具有玉樹地貌和藏族氣質的舞臺空間。棲息于三江源的旱獺、野牦牛、白唇鹿、赤麻鴨、斑頭雁等高原動物則以“偶”的形式出現,它們或是鬥嘴嬉鬧,或是高歌合唱,既為作品增添了一抹靈動而濃郁的童話色彩,也傳遞著藏地獨特的生存智慧。此外,以抽象手法提煉的“尼瑪樹”形象既代表著樹,也是援青人的精神化身。在解讀舞臺意象、了解藝術門類等層面,《高原上的黑眼睛》肩負著為小朋友進行藝術普及的天然使命。
“‘高原上的黑眼睛’指的是純凈的山、純凈的水孕育出的生靈,更是生活在高原上的人民與為那片土地無私奉獻的一代代人。”導演、編劇王炳燃説。
總的來説,《高原上的黑眼睛》像一首平緩美好的詩篇,天地澄凈,萬物有靈,每個人物的底色都純真善良,但從目前的觀演感受來看,演出後半部分的節奏略顯緩慢,一些藏語詞彙也可通過字幕等手段進行更多釋義,便於小觀眾理解,在成為精品佳作的路上,細節的雕琢與溫度總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