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奮力邁向新時代文藝高峰
2024-10-15 09:29:4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劉欣

  圖為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前的雕塑《偉業》。

  丁海秀攝(影像中國)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創作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五個方面,高度肯定文藝事業、文藝戰線的重要作用,對新時代文藝寄予厚望,為鑄就文藝高峰指明前進方向。

  廣大文藝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紮根人民生活,增強文化自信,追求德藝雙馨,遵循藝術規律,打造精品力作。近年來,文藝主旋律更加響亮,文藝行風更加清朗,新型文化業態後勁十足,文藝出海開啟新局面……新時代文藝推動文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新時代為文藝創作敞開了廣闊天地,無數精彩的故事等待精彩講述。我們約請6位文藝工作者結合實際談學習實踐體會。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必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更豐富的精品佳作、更優質的精神食糧,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  者

  守正出新才能歷久彌新

  尚長榮

  10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我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有幸代表戲劇界同仁做了發言。時光如梭,10年來,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時刻指引著我們的前行之路。

  從2015年開始,在上海京劇院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三部曲傳承計劃正式啟動。我接下了這個艱巨又光榮的任務。到2017年底,三部作品的傳承版全部上演,受到專家和戲迷朋友關注。這期間,我與青年藝友們朝夕相處,看著他們快速成長,深感欣慰。一個劇種需要優秀的劇目和紮實的人才傳承,才能永葆活力和魅力;一個年輕的梯隊賡續有序,也需要劇目的依託和藝壇“老兵”的保駕護航。

  借由傳承版“三部曲”的經驗,上海京劇院分別於2016年和2022年舉辦了兩屆“尚長榮京劇表演藝術人才培養研習班”,面向全國戲曲院團(院校)招收了40余位青年花臉(老生)演員,並通過集中授課、作品觀摩、專題講座、彙報演出相結合的形式,傳授了兩齣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廉吏于成龍》和兩齣傳統戲《取洛陽》《連環套·拜山》。兩期研習班的舉辦在夯實青年演員業務基礎、挖掘創造潛力上取得良好成果,積累了有益經驗,對行當的發展、行業精神的凝聚起到積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強調:“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我在與年輕人交流的過程中,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熱情、專注,更看到了行業未來發展的希望。2022年,“尚長榮京劇表演藝術人才培養基地”正式掛牌。借助基地平臺,劇目傳承與人才培養將常態化。我也期待著與更多年輕人共同探討京劇藝術的傳承、傳播與發展。

  這10年間我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主演了多部戲曲電影。傳統京劇與電影技術的結合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科技的發展,戲曲電影呈現出新的面貌併發揮著更大作用。我主演的京劇電影插上3D、全景聲和8K的翅膀走出國門,斬獲國際殊榮。中華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解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我們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

  新時代,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振興戲曲藝術、繁榮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我會身體力行,繼續承擔好戲曲人的社會職責,為戲曲事業的傳承發展、傳播推廣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為京劇表演藝術家)

  人民需求是繁榮動力

  梁曉聲

  近年來,我國文藝呈現可喜的繁榮局面。這首先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都不同程度地提高著。人民群眾對文藝欣賞、文化娛樂的多種需求,成為促使文藝工作者認真努力奉獻豐富多彩的創作成果的根本動力。

  閱讀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近年來,包括文學在內的圖書出版越來越豐富。人們比以前更愛參與購書、讀書活動。各級政府在倡導大眾閱讀、舉辦讀書講座、給予購書優惠補貼等方面,也更加主動作為。不僅省會城市,許多地級甚至縣級城市也涌動著閱讀熱情,書香四溢。

  電影市場不但已經復蘇,而且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作品大有你追我趕之勢。優秀電視劇的成果尤其讓人刮目相看。在《覺醒年代》《問蒼茫》等一部接一部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播出的同時,亦有《人民的名義》《巡迴檢察組》《人世間》《狂飆》《繁花》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題材與類型問世。一批中青年編劇、導演、演員,奉獻了多部貼近現實生活的電視劇,如《大江大河》《山海情》《流金歲月》《山花爛漫時》等。“現實主義道路廣闊”這句話,被這些創作實踐詮釋得很有説服力。對現實題材的深度挖掘,也體現了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人的生活變遷和心靈世界的自覺追求。

  在舞臺藝術領域,以舞劇《咏春》為代表,一批創新之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令中外觀眾為之傾倒。我們的民族樂器演奏家也將中國樂器的演奏水準發揮到極致,征服世界舞臺。這些探索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創新活力。文藝工作者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平視世界,不斷汲取傳統養分,才能把中國文藝特色發揚光大。

  最近引發海內外關注的遊戲《黑神話:悟空》,就帶給我們兩點啟示——我們的文學遺産一經創新性地再現,會産生多麼令人驚艷的風格;中國文藝的創新之路,正在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面前鋪展開來,他們將擔起文藝繁榮的重任,進一步推陳出新、別開生面。

  放眼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遺産和文藝才情的呈現,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大景觀。這種豐富多彩是由文化傳統決定的,也是由人民需求決定的。相信中國文藝將在滿足人民群眾欣賞和娛樂需求的前提下,交出高分答卷。

  (作者為作家)

  真正潛下心來鑽研創作

  馮遠征

  “人民性”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關鍵詞。面對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精不精”的轉變,我們唯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著力“創作生産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才能真正彰顯當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近年來,北京人藝堅持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憑藉一批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現實題材新創排劇目贏得觀眾認可。2020年,原創話劇《社區居委會》從基層人物故事入手,生動展現百姓生活,真實可信的場景與人物讓許多觀眾感動落淚。創排期間,劇組多次深入街道社區,與基層幹部、物業保安等建立聯繫,挖掘創作素材;邀請社區工作者走進排練廳,提意見、談感受,促進作品不斷打磨提高。

  同樣作為現實題材的話劇《玩家》,通過古玩行裏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現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城的社會變遷,引發觀眾共鳴。這部話劇的劇本,劇作家劉一達打磨了整整10年。文藝創作源自人民、依託人民,同樣也反映人民、謳歌人民,它要求文藝工作者腳踏實地走到人民中去,用戲劇觀照社會發展變革,關注人民群眾喜怒哀樂,鮮活演繹生活百態。

  除了現實題材劇目,北京人藝的歷史題材話劇也不斷推陳出新。《李白》《杜甫》《我們的荊軻》《張居正》等作品,在舞臺上講述古老文明和悠久歷史,通過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的君子之道、忠義之心,彰顯中國精神與文化傳承,同樣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作出貢獻。

  可以説,文藝工作者的思想高度、審美高度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品質高度。近年來,我們的劇目創排始終朝著出精品、出經典這一目標不斷努力,以精益求精的執著精神對待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演出。藝術創作不是流水線作業,而是有態度、有溫度的思想凝練,它需要創作者戒除急功近利、好高騖遠,真正潛下心來鑽研,投入精力去觀察生活和積累沉澱。同時,要堅持守正創新,牢牢把握舞臺藝術區別於其他藝術門類的呈現特點和創作規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和包容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新的觀眾群體,不斷在提高藝術感染力、説服力上下功夫,讓舞臺作品可感、可信、可認同,使觀眾在短短一場演出的時間裏獲得高品質的文化體驗。

  (作者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用音符刻畫時代形象

  舒  楠

  新時代文藝發展令人振奮,“到人民中去”成為創作共識,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成為創作常態。事實證明,走進人民和生活的深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創作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會得到人民真摯而熱烈的反饋。

  我至今還記得,2022年去西藏阿裏采風,住在邊防線上的兵站裏,一天早晨,竟然被自己創作的歌曲喚醒。“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嚮往你的嚮往,幸福你的幸福”,在祖國的邊陲高原,在海拔5000多米的軍營,《不忘初心》的歌聲嘹亮又深情。身為曲作者,那一刻我既自豪又感動。我真切感受到,音樂作品只有寫出人們心聲,才能喚起人們共鳴,贏得廣泛傳唱。這樣的傳唱對音樂創作者來説是最大的褒獎。

  音樂訴諸人的感官和情感,具有獨特的親和力、感染力。很多人懷舊念舊,但是當人們回到故鄉的街巷、回到童年的那間老屋時,會發現哪怕在空間上回去了,時間上也難以重返。玩伴已長大,親人或缺席,自己的情感與心境更是發生了變化。然而,當熟悉的音樂響起時,一切似乎都恢復如初,時間和空間同時倒流。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也因此,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記憶。新時代是我個人創作的黃金時代。為紀錄片《輝煌中國》創作主題曲《新的天地》,為“永遠的長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文藝晚會”創作歌曲《不忘初心》,以一首《燈火裏的中國》演繹萬家燈火裏的祥和、夜色璀璨中的幸福,以北京冬奧會主題單曲《永遠在一起》展現雙奧之城的胸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我常常把自己的工作比作翻譯,即把黨和國家的政策、把宏闊的思想和理念、把自己感知到的時代進步“轉譯”成潤物無聲、熨帖人心的音樂語言。用音符和旋律來刻畫時代的形象,這是我的幸運。

  時代尤其是科技的變化,也帶動音樂創作生産方式的變化。從模擬信號到數字編碼,從卡拉OK的流行普及到人工智能的即時生成,音樂創作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無論如何變化,文藝工作者對藝術的敬畏之心、虔誠之心不能變,對時代與人民的同理心、共情力不能變。只有與時代和人民同理共情、同頻共振,才能寫出時代記憶中的歌,寫出人民心中的歌。

  (作者為一級作曲)

  舞出熾熱飽滿的真情

  黃豆豆

  古人認為,人們情動於中故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説,舞蹈原本是人們真情的表達。近年來,在中國文聯等單位的組織下,我們多次奔赴基層工廠、部隊、鄉村,有機會和各行各業的群眾舞在一起,這讓我直接感受到群眾熾熱而飽滿的真情,也給我以藝術的靈感和舞動的能量,讓我對文藝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記得我們到寧夏石嘴山、中衛、吳忠志願演出時,每場演出都會邀請當地小朋友一起表演節目《紅星閃閃》。由於孩子們年齡不同、基礎各異,3場演出的動作、隊形都做了精心編排。我在出發前就開始反復觀看孩子們的排練,演出大巴一到地點,我就飛奔到綵排現場,和他們一起排舞。看著孩子們在歡歌聲中起舞,我仿佛看到他們10年後、20年後的樣子。也許那時的他們並沒有從事舞蹈相關工作,但兒時的演出卻一定會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在潤物無聲中萌芽,給他們的人生帶去藝術的滋養。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舞蹈藝術抵達更多的人。舞蹈教學的傳統一直是口傳心授,師父帶徒弟手把手言傳身教,最多同時教十幾個學生。隨著科技進步,互聯網的發展讓藝術有了“亮相”的新舞臺。於是,我在網上開設舞蹈教學課堂,把秧歌舞重新編排成簡單易學的廣場舞,無償教給大家。有一次我去基層演出,看到當地有個100多人的隊伍跳我編排的秧歌舞。我知道10人、20人的舞蹈是什麼樣的,但當看到100位身著統一服裝的舞者,100張蓬勃向上的笑臉,100條火紅的綢帶拋向天空時,那種震撼,那種感染力,讓我忍不住加入其中,和大家攜手共舞!

  多年基層表演實踐告訴我,文藝工作者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一定能獲得無窮的力量。今天,文藝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人們對文藝作品品質、品位、風格的要求也日漸提高。作為一名舞蹈演員,我會努力跟上時代步伐,了解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優美的舞姿、感人的形象增強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出更多人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助力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作者為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

  形成我們自己的美學風格

  楊  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近年來,以網絡劇、網絡綜藝、網絡電影、微短劇為代表的網絡視聽藝術日新月異,創作傳播方式深刻變化,觀眾選擇也越來越豐富……文藝生態的新變化新發展,激勵創作者不斷開拓新的領域,進行新的嘗試。

  在影視行業,過去掣肘創作的技術難題得以突破,影視工業基礎逐漸夯實。比如,特效曾是“老大難”,受到觀眾詬病和業界關注。而今,我們的特效水準已經與國際接軌,一些公司開始“接單”海外大片特效製作。在最近斬獲“飛天獎”的電視劇《三體》中,本土團隊用一系列視覺奇觀,精準描摹中國人的浪漫想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可。

  新技術塑造新形式新內容,最終要形成我們自己的新風格。我們拍攝《三體》時,幾乎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而僅僅依靠模倣海外作品,拍出來的又難以被國內觀眾接受。所以,開闢我們自己的科幻影視道路,讓觀眾有“代入感”,就一定要抓住作品的“中國魂”,將其轉化為生動的視聽表達。原著背景設定在當代中國,通過一個個具有現實質感的故事,表達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種紮根現實講故事的方式,給我們的創作帶來靈感。我向劇組提出用現實主義的思路來拍科幻片,避免超越現實的“浮空”內容,同時著力突出中國科幻蘊含的天下一家、命運攸關的哲學思考,彰顯中國科幻特色。

  中國風格是開放的,也應當是多元的,有賴於每一位中國藝術家的每一次創作探索。這些年來,儘管執導的作品題材內容不同,但我都會在拍攝前為每部作品設計專屬的美學範式,營造不同風格的敘事情境。《鐵血丹心》借鑒享譽海內外的武俠電影,塑造讓人身臨其境的“江湖感”;《闖關東中篇》用高度擬真的歷史場景,還原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細微感受;在《紅色》中,我們平衡真實與虛構,讓曲折驚險的故事變得可感可信。這些努力,目的都是為了觀眾一眼就能代入故事情境,喜歡上這種視聽體驗。獨屬於一部作品的美學範式,會賦予這部作品以獨特氣質和意境。

  今天,現實生活為文藝工作者開闢中國風格奠定堅實基礎。新時代豐沃土壤提供的豐富素材,有待我們不斷開掘呈現,講述更多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的動人故事。

  (作者為導演)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