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英模題材藝術形象:如何讓觀眾讚嘆、信服進而景仰
2024-10-16 09:39:07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劉欣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當前,我國文藝領域,長中短視頻形態各有所長,電影院、電視、電腦、手機以及橫屏和豎屏等不同媒介各顯其能,競相爭奪審美需求正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的觀眾群體。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承載著塑造英雄模範人物形象使命的英模題材影視作品如何才能脫穎而出,贏得觀眾青睞,變得重要又迫切。近年來,《大山的女兒》《功勳》《山花爛漫時》等作品熱播熱映,獲得觀眾嘉許,生動有力地證明英模題材作品只要不斷創新突破,也可以“火出圈”。

  簡要觀察,近年來英模題材影視作品在英模形象塑造上開闢出兩種路徑:一種是直接描寫,另一種是間接描寫。直接描寫就是從英模人物原型的事跡中找到適合影視形式錶現的內容,直接描寫講述。比如,電視劇《山花爛漫時》使用喜悲融正法,找到了英模人物張桂梅的個性特徵同當代觀眾審美趣味之間的對接點。該劇沒有一味地凸顯這位“七一勳章”獲得者的“高”和“特”,更不靠“叫窮”“賣慘”抓人眼球,而是盡力發現和還原張桂梅在成功路上本來就交織相融的人生喜劇感、悲劇感。她同記者方瓊、教育局局長周善群、副縣長馬永強、同事陳四海和姚小山等人的工作生活日常充滿了歡笑;張桂梅的學生們因貧困等原因不幸輟學的困境,則為該劇賦予了一抹悲劇色彩,能引發觀眾的深刻共情。這種手法兼具喜劇與悲劇的特徵,又不受喜劇、悲劇範式的嚴格約束,産生以喜劇感激發觀眾好奇心、以悲劇感激發觀眾同情心的美學效果,從而成功塑造出一位捍衛女性教育權益的教育家形象。

  有的作品使用高光凸顯法,對英模人物的人生高光時刻進行細膩表現。這種方法契合觀眾希望以較短時間了解英模人物光輝成績的觀賞訴求。比如,單元劇《功勳》中《能文能武李延年》單元圍繞抗美援朝戰爭時期346.6高地的攻和守展開,講述七連指導員李延年根據戰場形勢變化而凝聚指戰員人心、制訂靈活機動的戰術,迷惑敵人、奪取數次戰鬥勝利的故事,通過描寫他與戰士、上級領導等不同人物的互動,凸顯人物能文能武、智勇雙全、攻守兼備的戰鬥英雄形象。

  還有的英模人物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著看似平凡的事情。這種事跡很難找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時間段進行表現,比如“人民楷模”王繼才,守衛海島整整32個年頭。表現這樣的人物時,我們可以使用積小成多法,就是把精心設計的眾多小場景、小細節或小故事串聯起來,合成足以動人心魄的藝術形象。電影《守島人》裏,王繼才每天在開山島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寫工作日誌;每當開山島上有風浪來襲,他都要扛著旗子大聲呼喊,防止路過的船隻發生事故。這些平凡小事積少成多,生動詮釋了“人一輩子,能幹好一件事,就不虧心”的思想題旨,最終顯示出這個人物的不凡品格。

  有的英模人物,此前已在多部影視作品中表現過。若要在創作中出新出彩,可以使用變換視角法,尋找以前作品沒有關注過的人物側面,挖掘以往創作沒有聚焦過的人物特點。例如,電影《焦裕祿》、電視劇《焦裕祿》等作品都以塑造焦裕祿這個人物為主要內容,較為全面地表現焦裕祿的生平事跡,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而近年創作的影片《我的父親焦裕祿》另辟蹊徑,選擇以焦裕祿女兒口述的形式,同時採取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視角,講述洛礦建初功、蘭考戰三害和博山看母親等故事,表現焦裕祿生活中的不同側面,烘托出他既是人民的公僕,也是妻子的丈夫、兒女的父親和母親的兒子的立體形象。特別是焦裕祿到博山探望母親的情節,表現他母親對他“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要做一個好人,做最亮的那顆星”的殷切叮囑,展示了兩人的母子親情,以及焦裕祿心中對百姓的“忠”與對母親的“孝”如何平衡的思考,揭示了他品格中的“忠孝”思想源自顏山孝水故地的深厚傳統積澱,從而釋放出中國精神的動人力量。

  還有些英模人物是歷經多年薪火傳承的群體,比如山西右玉的基層黨員幹部群體。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採取詳略有度法,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十位縣委書記為主要人物,分三個時間段表現他們為右玉建設做出的貢獻:第一段講述他們在惡劣環境下如何種活樹和解決吃飯問題,第二段表現他們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如何堅持種樹綠化,第三段表現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如何堅持綠色右玉發展道路。關於首任縣委書記梁懷遠的劇情長達十集,濃墨重彩地渲染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由此反襯右玉地區必須加緊植樹綠化、解決吃飯問題的緊迫性和艱難程度,彰顯艱苦條件下英模人物的崇高風範,為全劇表達奠定堅實的戲劇基調和思想基礎。接下來的縣委書記齊聚明、陸廣元、趙華傑分別用七集、六集、五集的篇幅來表現,再後來幾任書記的篇幅越來越少。不過,作品特意將本地人武鑄設置為貫穿全劇始終的串聯式人物,表現他從青澀的警衛員到守護右玉這片土地的老書記的人生歷程,詳略分配得當,讓觀眾在了解右玉歷任書記和幹部群眾前赴後繼搞綠化的事跡同時,體會到集體榮譽感的示範效應。

  上述五種英模形象塑造手法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選擇直接描寫英模人物的做法。還有一些英模題材影視作品運用間接描寫手法,隱去英模人物原型的姓名和事跡,以更加靈活、富於想像力的方式講述英模的相關事跡。電視劇《警察榮譽》創造的綜合重構法在這方面表現突出。該劇根據曾經多次獲得先進榮譽的濟南十六里河派出所的真實故事改編,但又同時相容濟南多個派出所和刑警隊一線警察的原型故事,綜合重組成八里河派出所的四名見習警員李大為、夏潔、楊樹和趙繼偉的成長歷程,讓觀眾不必比照真實原型就能領略英模群體先進事蹟的精髓。

  還有的英模題材作品採取以虛寫實法,即讓觀眾透過虛構人物故事,感受真實英模原型的精神內涵,這同樣可以起到深入宣傳英模人物事跡的作用。電視劇《父輩的榮耀》以20世紀90年代林業改革為背景,以三道溝923工隊隊長顧長山一家故事為主線,描寫大時代背景下林場生活的演變軌跡,其中涉及個人的奮鬥和成長,大家庭的紛爭和團結,三代林業人的夢想、堅守和傳承等。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也沒有還原塞罕壩單個英模原型的事跡,而是虛構了大學畢業生馮程、覃雪梅等造林人形象。這群人在艱難環境下歷經挫折,成長為林場的骨幹力量,合力創造出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奇跡。他們的故事生動展示了塞罕壩精神的精髓。

  縱觀近年來英模題材影視作品我們發現,探索創新藝術手法,目的是讓英模形象具有新穎動人的藝術美感,引發觀眾認同共情。英模形象有美感,才能吸引人;讓觀眾有認同感,才會産生進一步的行為示範效應。這就要求英模形象塑造注意適應當代觀眾審美趣味日新月異的變化,切實找準和突出英模形象的典型特徵,注重刻畫血肉豐滿的立體形象,著力深挖英模人物身上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自覺傳承以虛寫實的中華美學精神傳統,遵循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的理念,讓承載中國精神的中華脊梁式英模形象親切可感,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作者:王一川,係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兩個結合’與中國當代藝術理論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