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梅蘭芳先生誕辰130週年、梅葆玖先生誕辰90週年,10月22日,在梅蘭芳先生誕辰紀念日之際,北京京劇院與國家大劇院聯袂推出的“梅韻霓裳——北京京劇院藏梅蘭芳、梅葆玖戲曲服飾展”正式開幕。自2023年5月起,北京京劇院啟動了梅蘭芳、梅葆玖的戲服整理工作,歷時一年多時間,經過專家顧問團隊的數次考據、整理、評審、論證,從80余件套戲服、頭面中精選29件套進行展出,其中絕大多數為首次向公眾展示。為了立體化呈現劇目創作、服裝設計及角色塑造背後的故事,此次服飾展還配合舞臺布景、道具等同時亮相。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10日。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京劇知識講座、戲曲服飾製作工藝展示等。
實物展示弘揚國粹 回溯歷史京韻芳華
京劇院團以往的紀念活動多以復排劇目、巡迴演出為主,很少有服飾實物展覽。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本次展覽策展人的朱甲表示,從華麗的蟒袍褶子,到精緻的頭面道具,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梅蘭芳先生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執著。此次展覽不僅是對梅蘭芳、梅葆玖兩位先生的紀念與致敬,還希望通過兩位先生戲曲服飾的展出,讓公眾對梅蘭芳先生“移步不換形”的藝術主張有更加鮮活且生動的認知。
“除了梅派戲曲服飾展外,北京京劇院還舉辦了梅派劇目全國巡演、高端論壇等一系列紀念活動。其中,全國巡演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已聯合天津京劇院、上海京劇院、湖北省京劇院、黑龍江省京劇院、南京市京劇團等兄弟院團在10余個省區市、完成了60余場演出,10月21日、22日、23日,國家大劇院也有三場梅派經典劇目演出。”朱甲介紹説。
北京京劇院院長秦艷表示,這個展覽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展現的“京劇身影”“京劇價值”和“京劇力量”。“展覽是京劇藝術在新時代、用新思維、以新形式,更好傳播推廣的嘗試和探索,具備鮮明的時代屬性;其次,此次展覽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為梅派藝術在服裝造型、舞臺形象等方面,提供了現實的研究樣本和寶貴的研究依據;此外,北京京劇院通過舉辦此次展覽,在緬懷、紀念兩位藝術大師風采的過程中,也深深感到扛起京劇藝術傳承發展的重大責任。”
代表劇目穿針引線 更有精品首次亮相
此次展覽以九部梅派代表劇目為線索,展出了梅蘭芳、梅葆玖兩位藝術家曾經穿著使用過的精美戲曲服飾。“從80多套戲服裏取捨的過程非常難。因此,我們儘量選擇最能代表梅派藝術審美的,劇目知名度高的、影響力大的服裝,力爭在有限的展覽空間裏,呈現最大的信息量。”北京京劇院舞美中心主任高雲霄介紹説。
其中,《霸王別姬》單元展示的戲裝分別為虞姬劍舞衣、粉緞繡牡丹綬帶鳥楚宴衣、黃緞繡牡丹綬帶鳥楚宴衣。虞姬劍舞衣由魚鱗甲、古裝衣、裙組成。此劍舞衣的魚鱗甲與古裝衣色彩冷暖對比強烈,同時通過金線、銀泡釘以及白裙等所含有的中性色進行調和,強對比中不失協調,輔以懸垂的紅絲穗進行點綴,整件服裝因此色彩富有層次,極具韻律,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戲曲服裝色彩運用的本質和規律。兩件楚宴衣也是場合裝,色彩的使用既符合人物身份,也與虞姬劍舞衣中的古裝衣的色彩有了呼應。
《西施》是梅蘭芳創立承華社後的第一部新戲。為了強化該劇表現力,梅蘭芳不僅為劇中人物西施和旋波精心設計了一套“佾舞”,在服裝方面,他還選擇芭蕉紋這樣富有南方地域特色的紋樣作為主體紋樣,凸顯人物的地域特點,這無疑是在戲曲服裝紋樣選擇和使用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大膽嘗試,給人一種耳目一新、清新雅致的美感。在此次的展覽中,就展出了女帔、斗篷、蓑衣等五件戲裝。
與其他單元的戲服相比,《洛神》單元中的洛神仙會衣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女性曲線美,究其原因,是因為此款戲服由過去的衣在裙外變為衣在裙內,以帶束腰。不僅如此,洛神仙會衣外穿的披紗由印度花料製成,非本土紋樣風格,但服裝整體看來非常協調、統一,絲毫沒有違和之感。
提到梅蘭芳先生表演的經典劇目就不得不提《貴妃醉酒》。除了梅蘭芳先生精心設計的“下腰”“臥魚”“醉步”“扇舞”等各種做工繁重的身段和步法,為了把楊貴妃演得既美艷嬌柔,又儀態端莊,該劇在服飾設計上也是“精雕細琢”。紋樣方面,楊貴妃的紅緞繡飛鳥花卉宮裝呈“滿”花佈局,給人“密不插針”之感;工藝方面除了採用刺繡的方式外,還綴飾有大量的廣片,看起來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此外,展出的宮裝帶有宮廷戲衣的風格特點,但在紋樣和色彩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梅蘭芳先生在戎裝女靠的設計方面也做了大膽創新。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京劇《抗金兵》《穆桂英挂帥》兩部劇中的兩件女靠。據悉,為了體現出梁紅玉、穆桂英兩位英姿颯爽的人物氣質,襯托出她們的英武形象,梅蘭芳先生通過服裝結構變化,加強了演員進行表演動作時的“可舞性”,此外,與靠身底色形成冷暖對比,使得服裝色彩整體觀之富有層次、韻律,增強了舞臺視覺觀感。
除了上述劇目的服飾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遊園驚夢》《太真外傳》《鳳還巢》三部劇目的戲曲服飾。
守正創新影響深遠 接續傳承責任在肩
戲曲服裝的發展凝聚了無數戲曲人的心血與智慧,見證了大量的創新與改革,又歷經時光的檢驗與沉澱,方能在今時今日呈現出如此絢麗多彩、藝術形式成熟而穩定的姿態。
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副研究館員、宮廷戲曲文物研究方向博士後張銳認為,在這些戲曲人中,梅蘭芳先生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他的種種探索與革新,對戲曲服裝尤其是京劇服裝的發展影響深遠。他所創制的“梅派古裝”,是對傳統戲曲服裝的巨大突破與成功改良,在戲曲服裝發展史上極具開拓意義。“梅派古裝”後經規範化處理成為定式,進入“衣箱”,留存至今且仍被廣泛使用。在他看來,此次展覽展出梅蘭芳先生、梅葆玖先生演出所穿戲曲服飾,從中可以看到兩位先生身上所體現出的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他們的改革與創新絕非憑空臆造,而是從戲曲舞臺表演的實際出發,尊重戲曲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習慣,並積極、有效地借鑒了其它諸多藝術門類的元素與形式,賦予傳統以新的時代氣息,是真正意義上的守正創新。
北京京劇院創作研究部服裝設計師張贏表示,展出的服裝無論在製衣染料,還是製作工藝上,都蘊含著梅蘭芳先生在戲曲改革方面的主張。“他創制的虞姬劍舞衣,不僅沿用至今,也被其他劇種廣泛地借鑒使用。”
北京京劇院藝委會秘書長周鐵林表示,梅蘭芳的戲裝,從形制工藝到設計理念,俱是藝術的傑作。此次展覽不僅是對梅蘭芳在戲曲服裝方面的造詣進行了系統呈現,還是對梅蘭芳先生守正創新藝術實踐的生動展示,更為公眾更好地走進“梅派”藝術世界,系統地了解“梅派”藝術傳承,對普及京劇知識、弘揚京劇文化,讓京劇藝術走向公眾起到了積極的助力作用。 (文/顧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