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視劇 > 正文
領跑近期國産劇口碑 《小巷人家》再度確認了“生活質感”的真諦
2024-11-05 11:03:24來源:文匯報編輯:劉欣

  莊家哥哥考上理想高中,媽媽們攢的肉票拼成一碗紅燒肉;待筱婷、棟哲、鵬飛走進中考考場,兩家人的祈福依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質生活的條件一年賽過一年,鄰裡間搭把手過日子,小院裏的情誼隨歲月共濃稠。

  電視劇《小巷人家》正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播出。故事改編自大米的同名小説,由原作者擔任編劇,侯鴻亮製片,張開宙執導,閆妮、李光潔、郭曉東、蔣欣等領銜主演。開播一週來,中國視聽大數據(CVB)等多個收視榜單都顯示,新劇連登省級衛視同時段第一。數據之外,從彈幕到各社交平臺,類似留言不在少數:當正午陽光的製作班底行進在有著年代、生活、群像等元素的現實主義軌道上,這是創作者的“舒適區”。

  其實對今天的國産劇而言,越來越多劇組在追求“生活質感”的議題上達成共識,細節控、沉浸式等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的好評。這一回“舒適區”的觀眾感慨背後,與其説是年代劇的懷舊濾鏡奏效,毋寧看成,成熟的創作班底再度確證了“生活質感”的真諦——那是一種能讓人從時代脈絡、煙火升騰裏辨認“我們這樣長大”的真實具象。

  萃取自家長裏短、人間真情的細節,成就耐看“慢奇觀”

  《小巷人家》的故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蘇州棉紡廠。因單位分房,莊、林兩家搬進了家屬區巷子裏的一方小院,新鄰居漸漸締結一生情誼。

  我們的集體記憶裏,劇中所在的1977年到1994年不可謂不波瀾壯闊。恢復高考、知青返城、中美建交、改革開放等,從教育、外交到經濟,一道道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刻年輪,無可避免會改變小巷家家戶戶的命運軌跡。可講故事的人不急著宏大敘事,而是把樸素的日子當主角,娓娓道來。導演拍小巷裏穿行的“二八大杠”,拍承載了遠行女兒鄉愁的石拱橋,也穿過光影疏斜,拍院子裏幾塊青磚權當球網的乒乓桌、窗邊被電風扇吹皺的綠豆湯……更重要的,是透過柴米油鹽、燈火可親,描摹出行進在時代車轍裏具體的人。

  宋瑩是生産好手,奈何結婚生子後仍沒小家一間房,不得已用兒子當“籌碼”,遂了分房心願。外人都道宋瑩是“刺頭”,唯新鄰居黃玲從她細微的情緒變化裏察覺了“麻辣廠花”為家庭衝鋒陷陣背後那顆柔軟的心。黃玲和丈夫莊超英之間一度隔著傳統頑固的家族觀念,好像許多人只看見黃玲的倔強與隱忍,但宋瑩懂她據理力爭背後的為母則剛。

  有了相知、相惜打底,素昧平生的兩位女性、兩戶人家成為煙火人間的知己。溫馨的鄰裡日常,便從一餐一飯、一針一線裏傳遞著“遠親不如近鄰”的地緣鄉情。這份情,是莊家夫婦吵架時,林家兩口子喚莊家兄妹來吃烤紅薯的婉轉“勸架”;也是“躥天猴”林棟哲的褲子破了補、補了破,折騰到親媽放棄了,黃玲接過手來用縫紉機給鄰家娃縫褲子;還是當小院的墻因為隔壁周青等待政策落戶而往裏移了半米後,林武峰用自己的經歷解開莊家兄妹的心頭結。

  這份鄰裡情,因為真摯又豁達,所以溫暖輕鬆。它與洗腳水裏也有風花雪月的父母愛情、互相監督又互打掩護的發小友情、吵過鬧過但終究血濃于水的親情一道,調和著按部就班生活裏那抹引無數人會心一笑的滋味。就像當年,宋瑩節衣縮食攢錢買電視,黃玲找來好養活又高産的蛇瓜種子,兩家人省下一個夏天的菜錢,卻也在暢想1980年時許下從此飯桌上沒有蛇瓜的新年願望;等電視機成了各家標配,每當隔壁小院訓孩子時,聽一耳朵“保留節目”是要調低音量的。

  如果説俯拾皆是的時光圖景與集體記憶嚴絲合縫,像一列重走來時路的綠皮火車;那麼大量萃取自家長裏短、人間真情的細節,召喚著似曾相識的你我、父輩乃至祖輩,讓一代代人與自己的成長風景“確認眼神”,成就了今天倍速觀劇時代一次耐看的“慢奇觀”。

  時代變遷中的精神進階,藏著我們對生活的回答

  從播出第一週的反響來看,兩位女性的情誼最為觀眾津津樂道。有人愛看性格互補的她們,在日常持家中互幫互助;有人為暖暖燈光下,宋瑩勸黃玲穿得漂漂亮亮的言辭落淚;有人喜歡媽媽們只帶筱婷下館子,決心享受女性的專屬時間;還有人欣賞僅僅作為個體的她們,在上世紀80年代文學之風遍野時,心心唸唸要訂閱《十月》《收穫》,開始學會為自己讀詩,“在遮天的星群裏,去尋找那粒閃爍的微光”。

  兩位明媚女性的良善相依固然動人,從“無私奉獻”的傳統母親形象裏突圍、激活對自我價值的尋求與渴望,或許更值得振奮。這也恰是《小巷人家》區別於傳統年代劇的特別之處——既尊重不同歷史階段、生活背景下釀出的小家庭的笑與淚,也借由時代變遷中人們的精神進階,嘗試給出我們對生活、對社會發展大事件的真切回答。

  講恢復高考,劇作用不同人群的視角描摹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人對知識的觀念畫像。考場裏,應屆生、往屆生、“知識青年”、甚至哺乳期的媽媽同堂答卷,無問來處,高考的春風可以拂向每個心懷理想的人。莊超英參與的閱卷組,江南酷暑天氣,老師們時而傳閱優秀答卷,時而感慨諸多考生基礎不足,還會互相提醒,別讓汗水污了試卷……言談舉止裏藏著知識珍貴、逝水流年的潛臺詞。回到小巷,林棟哲的作文鬧出笑話,兩位父親在小院星空下推心置腹,曾讀過大學、也曾為身邊人命運唏噓的林武峰終於相信:時代進步了,知識一定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機會。

  講時代的風向,從凡事憑票到擁有“三轉一響”、家家訂上牛奶,硬體的升級都是顯見的物質生活寬裕的注腳;中國健兒在奧運會“零的突破”、春節晚會引領街頭的時尚風潮、大學校園成了人們眼裏最美的風景,凡此種種群像精神世界的日漸富足,才是時代向前、生活好起來最恰如其分的縮影。

  曾經,張大爺家一入夜便人頭攢動,男女老少擠在電視機前看《新聞聯播》,飛躍小巷,思接闊達的世界。日曆翻得越發快,電視機裏的英文講座成了少年人的課後“老師”;拎起皮革袋一路往南,是有技術、有理想、有闖勁的人得到了春天來的風信。樺林的青春交付給了遠方,到了兒子鵬飛的青春,不再有回不去又忘不了的家鄉,而是奮鬥就能抵達理想的彼岸。從高考落榜到決定練攤,一鳴他們的未來不限于一條獨木橋,個體經濟、蘇南模式的到來讓不少肯吃苦的年輕人嘗到時代進取的甜頭。

  小人書攤前的孩子們一天天長大,隨著《小巷人家》的進度條拉到改革開放蓬勃開啟,小巷第二代的青春撲面而來。他們將從蘇州到廣州、上海,書寫新的關於情分與理想的故事。他們面前,時代車輪加速度前行;而在身後推動他們的,終究會是存于我們民族心靈史、又隨時代進階的精神基因,譬如熱血激昂、理想飛揚。像臺詞裏所説:“國家在向上走,國家給你們這一代人都提供了無窮的機會。只要肯努力,我們每個人都能向上走。”也如電視劇插曲裏所唱:“赤手空拳/偏要建萬丈高樓。”(記者 王彥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