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綜藝 > 正文
《山水間的家》第三季收官在即 “綜N代”憑什麼刷出新時代鄉村幸福密碼
2024-11-21 10:00:49來源:文匯報編輯:劉欣

  兩年三季,數字文化生態一日千里的今天,一檔以百姓為主角的節目多次在播出當天的全國上星頻道綜藝中擁有最大規模的觀眾群。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第三季收官在即。聚焦鄉村振興,本季節目探訪了24個多元且充滿活力的和美鄉村,迄今保持著高收視、高熱度,首播累計觸達觀眾近7億人次。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逐漸落地為壯麗現實,相關文旅類節目亦呈顯流。作為央視精品IP,《山水間的家》何以在“同題競賽”中領跑,成為新時代“三農”紀實綜藝的先行者和引領者?

  以第三季為例,節目把準時代脈搏,深入挖掘廣袤鄉土大地的農耕文明魅力和創新實踐成果,在時代語境中解讀新産業、新業態下的宜人村落,也亮出一張張“人美、景美、情美”的中國鄉村新名片。

  根植興農沃土,探尋農業農村發展“新質”之路

  新時代的中國鄉村什麼樣?《山水間的家》第三季以“三農”的繁榮景象為筆墨,通過多元的鄉村體驗等敘事手法,描摹全國各地鄉村如何立足特色謀産業、因地制宜促發展的奮鬥圖景。

  比如面對新質生産力這一時代新命題,節目走進農業生産一線,從農業與新質生産力的深度融合的小切口望見農業大變革。在江蘇無錫錫山區嚴家橋村,無人駕駛系統實現了插秧、播種、收割全過程無人化,讓“只聞機械聲,不見種田人”的無人化場景成為現實;在陜西安康漢濱區財梁社區,數字化技術在農業、鄉村惠民服務體系的應用,讓觀眾對“一屏觀千里,一網管全局”的數字鄉村系統有了更多期待。

  又如農文旅融合這一現代鄉村産業發展新模式,節目也從具體案例裏找尋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華麗躍遷。四川省達州市寶塔壩村打造“荷花節”文旅品牌,將萬畝荷塘的“生態顏值”轉換為旅遊業的“經濟産值”;江西省萍鄉市茅店村將武功山景區流量變為村莊“留量”,走出“以景帶村,景村融合”的發展路。農業、文化、旅遊三大産業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全新的産業鏈條,助力鄉村經濟騰飛,為鄉村帶來多元就業機會和可觀的經濟收益。在這裡,青山綠水不僅是“詩和遠方”的象徵,更是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從“塑形”到“留魂”,繪就幸福底色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培育新農人,才能增添新動力。《山水間的家》第三季把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與新農人水靈靈、沉甸甸、沾泥土的生活有機結合,從“塑形”到“留魂”,繪就幸福底色。

  在貴州省遵義市山堡村,“辣妹子”梁靜打造出村內第一家辣椒家庭作坊;在北京市大興區李家場村,00後新農人李震讓菌菇家庭農場升級了體驗採摘園、社會實踐課堂等新功能;在新疆伊犁州四宮村,返鄉青年潘偉傑積極發展特色民宿産業,助力四宮村農文旅融合發展……“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雙向奔赴故事,自會激發觀眾情感共鳴,引導更多有技術、有視野、有魄力的年輕人“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

  鄉村發展,要守住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文化魅力。節目也聚焦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路徑探索,充分釋放鄉土文化的內在魅力,讓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湖北省宜昌市青林寺村村民結合謎語民俗文化,打造極具青林寺村特色的“謎橘”産品,為傳統的消費場景注入新的文化創意和文化動能;雲南省紅河州阿者科村村民通過對哈尼梯田、原始蘑菇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保護和改造,讓它們成為更加獨特、更具觀賞價值的旅遊資源,推動文化和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

  值得一提的還有節目的製作匠心。快節奏的數字文化大環境裏,《山水間的家》順應農作物時令,真實記錄中國農業生産生活景象。春末,海帶豐收季,在福建莆田南日島,攝製組每天乘坐漁船深入海洋牧場,紮根漁民生活;夏初,又橫跨4000余公里,頂著高溫,捕捉新疆四宮村數萬畝薰衣草綻放的治愈瞬間。正因此,觀眾能隨鏡頭遊歷全國範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鄉村、領略鄉村發展的多樣性,從關注鄉村到去往鄉村,在山水間收穫身心棲息。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