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父輩的榮耀》劇照 資料圖片
電視劇《花開山鄉》劇照 資料圖片
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劇照 資料圖片
近年來,著重表現生態話題的影視作品數量逐漸增多,品質和影響力也日益提高。電影《等兒的濕地》《爺爺的牛背梁》,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花開山鄉》《春風又綠江南岸》《運河邊的人們》《父輩的榮耀》等,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講述中國人在守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故事、做出的卓越貢獻,把生態文明理念“種”進觀眾心中。這類作品藝術風格鮮明、表現形式新穎,呈現出規模化、類型化的發展態勢。
以歷史視角書寫時代主題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領域就出現了以生態視角切入故事講述的作品。如電視劇《萬元戶主和貓》以喜劇風格呈現河流污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電影《大氣層消失》以科幻、災難類型表現保護臭氧層、拯救世界的故事;《黑駿馬》在愛情故事中表現人與草原的某種共生關係;還有電影《天狗》以及電視劇《清淩淩的水藍瑩瑩的天》《永遠的田野》,不約而同地聚焦農村環境保護問題。不過,當時的創作處於萌芽狀態,大多是在農村、科幻、喜劇等類型中融入對生態問題的淺層思考。業界和學界尚未將“生態影視作品”當成一個類型概念認真討論。
近十年來,大量與生態主題相關的影視創作涌現出來。這些作品呈現出很多共同特徵,獲得了觀眾的心理認同,産生了熱烈的社會反響,形成了一定的市場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將“生態影視作品”當成一種類型概念,對其內容主題、藝術手法、表現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十分必要。
很多生態影視作品從群體與個體、生存與發展、多樣與特殊的關係出發,以歷史視角聚焦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課題,表現一代乃至數代人的追尋和思考。《父輩的榮耀》把中國林業改革的宏大主題融入東北林場顧家祖孫三代人的柴米油鹽、兒女情長之中,讓觀眾于細微中窺見歷史洪流,在末梢處感觸時代震動。《運河邊的人們》的故事從2003年東江市成立大運河綜合治理指揮部開始講起,到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結束,跨越十餘年,呈現大運河治理、保護、開發的過程。電影雖然篇幅有限,但也儘量將創作筆觸向深廣處拓展。《爺爺的牛背梁》既講述退伍軍人唐志宏紮根秦嶺當護林員的經歷,也表現幾十年後唐志宏與孫子助力森林警察打擊盜獵的故事,在祖孫二人的情感互動中包裹著秦嶺森林生態保護的主題。《等兒的濕地》則在三江濕地的四季更替中,講述女主人公治療受傷的東方白鸛,也治愈自己因姥姥離世而受傷的心靈的故事。
用青春表達講述綠色發展
生態影視創作還在以歷史視角講述的故事中融入青春表達,即在跨越數年、幾代人的敘事框架下,著重塑造繼承父輩傳統、不斷奮鬥成長的青年形象,讓人看到生態文明建設後繼有人、充滿希望。《父輩的榮耀》表現了林場第三代陳興傑、梁鳳勤求學歸來,或開旅遊公司,或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為家鄉生態環境改善引入新思路。《運河邊的人們》裏的路長河、喬雨,《花開山鄉》裏的白朗、麥西,《富春山居》裏的許嘉富、孟遇椿,《綠水青山帶笑顏》裏的許晗、杜笑語、鄭菲,無論身處鄉村還是都市,都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揮灑青春、貢獻智慧。
生態影視創作不僅展示了青年人為生態環保事業所作的貢獻,還表現他們對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在《父輩的榮耀》中,陳興傑不斷嘗試,讓“碳匯交易”“碳中和”等理念在山林間落地;《花開山鄉》裏白朗等人通過興辦資源再生透水磚廠、玫瑰産業等新型産業,助力國家重要水源地生態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春風又綠江南岸》利用新型改性塑膠沼氣袋技術解決養殖排污問題。這些實踐秉持著“生態治理只是手段,綠色發展才是根本”的理念,對當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以創新手法彰顯藝術特色
生態影視創作在主題內容上追求時代價值、現實意義,相應地形成了新的藝術特徵。有的作品在營造矛盾衝突上實現突破。《父輩的榮耀》裏,在省林業廳工作的梁鳳勤在推進國家森林公園試點建設中,將三道溝林場列入當年的禁採區,使包括養父顧長山在內的林場工人無活可幹。顧長山開始想不通,但在梁鳳勤的耐心解釋下,逐漸意識到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創作者將砍伐與涵養、搬遷和留守等發展過程中産生的矛盾衝突,放置在家庭場域裏解決,讓作品多了幾分溫暖和真情。《春風又綠江南岸》融入探案元素,在表現青江生態治理保護的過程中,穿插講述調查貪污腐敗案件的故事。這些基於現實編織出的戲劇衝突,能增加生態影視作品敘事上的戲劇性。
有的作品在視覺呈現上追求創新。以往一些生態影視創作受投入成本、創作理念的限制,主要在攝影棚或相對固定的外景地拍攝。而當下的生態影視創作以大量篇幅展示美麗的自然風景,表現多樣的地域風情,拓展了影視創作的審美空間。比如,《青山不墨》《江山如此多嬌》在風景如畫的黑龍江伊春、湖南張家界等地取景,保留大量原生態景象畫面,以自然之美激發觀眾對綠水青山的喜愛和珍惜。創作者不僅運用自然景觀鋪陳故事發生的物理空間,還融情于景、以景抒情,把江河湖海、青山綠水、花草樹木當成意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永遠的田野》中時而掠過濕地的丹頂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江南煙雨,為作品營造濃郁的詩化風格。
以審慎態度提升創作品質
生態影視創作在高歌猛進之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對作品的認同感。如有些作品的生態主題浮于表面,缺乏對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層思考以及現實問題的深入開掘;有些作品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刻意矮化、醜化其他人物;現有作品大多屬於當代農村題材,內容稍顯單一,歷史縱深感有待進一步挖掘。整體而言,生態影視創作雖然屢有佳作問世,卻尚未形成創作高原。在競爭激烈的影視市場,生態影視作品要脫穎而出,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還需要處理好思想性、藝術性的關係,把握好生態影視作品作為類型的跨界融合問題。
創作者應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應該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已取得顯著成績,但現實生活中仍存在著各種忽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的問題。創作者不能局限于展現表層的環保行為,而是應挖掘生態相關的深層次問題,從而引發廣大民眾的思考。比如,我們可以在表現改善民生與保護環境的兩難選擇中,對現代文明的發展進行剖析。
生態影視作品的內容雖然源於現實生活,但在將生活素材變為劇情時,需要經過藝術提煉加工,增加戲劇效果和藝術魅力。我們可以在構建自有類型形態的同時,以開放姿態進行類型融合和拓展。比如,“生態+鄉村振興”“生態+文旅”“生態+家庭情感”等,助力生態影視創作形成內容多元、風格多樣的藝術風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生態影視創作的創新應追求和而不同。“和”,即生態必須是生態影視創作最重要的主題,貫穿全劇始終。“不同”,即故事情節、敘事手法、鏡頭語言各有韆鞦,不做簡單的重復。
總之,在現實驅動、觀念更新、政策導向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生態影視創作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我們應秉持前瞻未來的長遠眼光、萬物互聯的宏大視野、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在主題、敘事、美學等領域不斷深耕,真正把生態文明理念落到實處。
(作者:宗俊偉,係廣東財經大學灣區影視産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