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戲雲集的“演藝之都”,對世界經典的多樣解讀是一條不變的主線。近期,小約翰·施特勞斯輕歌劇《蝙蝠》、話劇《肖申克的救贖》等以經典文本為基礎的作品密集上演,在為市場提供一批精品佳作的同時,中國藝術家通過對公認經典的深刻詮釋,也向世界展示越發自信的中國聲音。
國家大劇院新製作輕歌劇《蝙蝠》劇照。 國家大劇院供圖
中文話劇《肖申克的救贖》劇照。本報記者 方非攝
北京人藝小劇場新作《華沙旋律》劇照。 本報記者 方非攝
世界經典閃耀首都舞臺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之經典無人不曉,11月29日至12月1日,這個關於希望、自由、救贖、友愛的故事以話劇的形式再次與北京觀眾見面。二七劇場的舞臺上,來自加拿大的“中國通”大山攜手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8個國家的外國演員,用一口地道得令人驚訝的中文完成近150分鐘的表演,為一部享譽世界的作品留下了當代中國的獨特印記。
本土化的中國式呈現,近期在“演藝之都”大放光彩:國家大劇院裏,新製作小約翰·施特勞斯輕歌劇《蝙蝠》迎來首演,這顆輕歌劇史上歷經150年不減光華的明珠,被集合9國藝術家的創演陣容賦予了輕巧靈動的現代色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裏,小劇場新作《華沙旋律》移植自俄羅斯幾十年來常演不衰的同名作品,以細膩深沉的風格寄託當代人對和平、和解等永恒命題的思考和探尋……在解讀並呈現世界經典的路上,中國藝術家還將繼續發力,接下來,中央芭蕾舞團演繹的《天鵝湖》、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等重量級作品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中國解讀彰顯文化自信
“對公認經典的呈現和演繹,首先檢驗的是藝術家的水準。”觀眾陳女士是忠實的“經典”愛好者,在她看來,經過時間檢驗的作品是毫無疑問的試金石。陳女士非常喜歡在不同版本中捕捉藝術家的匠心獨運,比如,國家大劇院新版《蝙蝠》對影像的極致運用讓她印象深刻,“不需要借助厚重的布景,影像變幻就能牽動場景的迅速變化,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浪漫。”
中國藝術家令人讚嘆的巧思,同樣在中文話劇《肖申克的救贖》中閃爍。電影裏,安迪爬過漫長的管道、于暴風雨中重獲自由的片段堪稱最難忘的影史瞬間之一,由於版權的限制,話劇無法重現這個震撼場面,但當一隻無人機蝴蝶從安迪手中飛向觀眾席時,主創團隊以對舞臺藝術特質的巧妙運用以及對夢想、自由的深刻理解,喚起了觀眾心底另一種強烈共鳴。“這體現著我們的文化自信。”《肖申克的救贖》出品方之一龍馬社負責人姚怡説,“所有人的努力,承載著世界範圍的團結與創新,他們的故事是希望與友誼的縮影。”
北京舞臺見證文明互鑒
圍繞世界經典,北京舞臺不斷見證著中國藝術家的開闊視野以及對國際演藝資源越發自如的調配運用。目前,國家大劇院醞釀兩年之久的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正在緊張排練,曾執導口碑爆款俄語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的俄羅斯導演阿麗娜·切維克坐鎮現場,為作品的基調神韻掌舵。創作製作總監王翔淺一直記得,阿麗娜·切維克初聞中國藝術機構要創排音樂劇《戰爭與和平》時的驚訝:“我們見面後,阿麗娜的第一句話是,‘確定是《戰爭與和平》嗎?’因為即使在俄羅斯,也沒有人做過音樂劇版《戰爭與和平》,它實在太難、太大了。”
把托爾斯泰的巨著濃縮于3個小時的舞臺演出,主創團隊滿懷敬畏,編劇喻榮軍的劇本10次易稿,作曲舒楠的音樂更是改了“不下八百遍”。《戰爭與和平》雖然帶有深刻的俄羅斯烙印,但主創團隊沒有止步于對俄式風情的簡單堆砌,喻榮軍注重從當代視角注入對苦難與幸福的思考,舒楠則以電影音樂的建制和觀念全景式鋪開史詩級的宏大底色,並在傳統管弦樂中融入“電子、搖滾等一切適合這部作品的風格”。
“儘管大家來自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對生活中的愛、關懷、仇恨、背叛,我們有著同樣的感受。”阿麗娜·切維克説。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這部由中國藝術家主導創作的音樂劇閃爍著開放包容、文明互鑒的光彩,將為當下的文藝創作留下一筆生動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