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創作要提升作品品質,避免陷入小製作變“糙製作”、微短化變“微弱化”的誤區,要做到“短而精、小而美”,“短”而不淺,才能贏得市場青睞。
微短劇需要具備“以小見大”的能力,創造能夠鼓舞人心、激勵社會的作品。這一創作理念正成為行業共識,推動著微短劇創作向精品化方向邁進。
從長視頻到短視頻,不斷進步的媒體技術持續改變著視聽內容的創作模式和用戶習慣。現如今,短小精悍的微短劇憑藉快速的節奏和鮮明的情緒快速引發觀眾共鳴,在各平台中異軍突起,成為新的視聽“風口”。尤其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跟著微短劇去旅行”更是成為推動文旅消費的一股新力量。
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和創作投入的持續加大,微短劇行業陸續推出了一批精品佳作,並帶動取景地“出圈”。但與此同時,微短劇內容同質化、製作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隨著監管治理機制日益完善,一場旨在促進內容創新與深入挖掘文化價值的微短劇行業變革正在悄然進行中。
微短劇熱度持續上升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近日發佈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5.76億人,佔整體網民的52.4%,快速躍居數字生活榜單前列。據行業機構預估,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0%。
微短劇呈現出如此驚人的發展態勢,令人不得不深思其背後的原因。業界認為,微短劇情緒帶動性強,尤其是劇情常常帶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和反轉,符合當下年輕人填補碎片化時間的需求。更值得關注的是,微短劇所吸引的受眾群體並不僅局限于年輕觀眾,其在中老年群體中同樣展現出了強大影響力。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高貴武分析認為,微短劇有效地彌合了存在於老年人群體之中的數字鴻溝。
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胡智鋒看來,微短劇具備與傳統劇集相同的故事性、戲劇性、分集敘事等特徵。“從創作層面看,它給予了個人創作者更多藝術表達的空間。從傳播層面而言,它更加日常化,大大降低了觀看成本,能更好地嵌入日常生活場景之中。從體驗層面來看,微短劇以其緊湊的篇幅和高效的敘事手法,在短時間內展現故事核心內容,讓觀眾迅速沉浸在劇情之中,有效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的娛樂需求,帶來的體驗感與沉浸感更強。”胡智鋒説。
為文化創新轉化提供新思路
無論是從創作者角度、受眾群體層面,還是從市場潛力及商業模式考量,微短劇都以其製作週期短、創作空間大、市場主體涉及面廣等優勢,展現出廣泛的跨界賦能潛力。目前,網絡微短劇在商業合作方面已覆蓋文旅、電商等多個領域,且仍在持續拓展中。
正是看到了微短劇在聯動文旅資源、帶動地方經濟、推廣地域文化等方面展現出的強大能量與潛力,相關部門也積極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微短劇的發展。今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於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提出2024年度要創作播出100部“跟著微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推動一批實體取景地跟隨微短劇的熱播“出圈”,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微短劇+文旅”融合促進消費的新模式。
政策頒布之後,推動文旅微短劇的高品質發展成為了微短劇市場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文旅部門、媒體機構、視聽平臺、影視公司紛紛結合自身已有資源與豐富經驗,為文旅微短劇的創作注入更多新鮮活力與創新力量,推出了一系列有本地特色的文旅微短劇。
業界意識到,微短劇通過挖掘城市文化元素並以故事化、輕量化方式表達引發大眾興趣,能夠有效激發大眾去實地體驗旅遊地文化、歷史和風情的熱情,輔助取景地實現從線上觀看到線下旅遊的轉化。同時,結合歷史文化、地方非遺等內容進行的微短劇創作,正在積極推動著更多觀眾主動了解中華文化的深邃魅力。譬如將蘇扇、評彈等具有蘇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微短劇《一夢枕星河》,在新加坡掀起追劇熱潮。
精品化是行業共識
隨著市場對微短劇創作的期待越來越高,機構預測,到2027年,其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不過,歷經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後,微短劇行業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不難發現其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胡智鋒建議,微短劇創作要提升品質,避免陷入小製作變“糙製作”、微短化變“微弱化”的誤區,要做到“短而精、小而美”,才能贏得市場青睞。要用鏡頭和故事向觀眾傳遞世間真情與人文精神,用更多溫暖人心的作品引導人、感染人、塑造人,做到“短”而不淺。
微短劇需要具備“以小見大”的能力,創造能夠鼓舞人心、激勵社會的作品。這一創作理念正在成為行業共識,推動著微短劇創作向精品化邁進。諸如近期播出的《重回永樂大典》《大力村超人》等優秀作品,以精品化內容展現了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等主題的深思,體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受到業界和觀眾的廣泛好評,進一步證明了微短劇作為文化傳播新形式的潛力。
從海外傳播的角度,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認為,微短劇具備走向海外市場的顯著優勢,但這一行業需要在製作水準、題材選擇、商業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迭代升級。“要想真正贏得更廣泛的海外觀眾的認可,講好中國故事,微短劇需要朝著精品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文旅産業相結合,從而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發展需求。”司若説。(于 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