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近年來,福建文藝工作者聚焦新時代文化使命,立足八閩大地,賡續八閩文脈,打造出一批閩派文藝佳作,以藝術力量提升八閩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為全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綜合性文化藝術活動,第九屆福建藝術節於今年10月21日至11月15日成功舉辦,成為展示新時代福建文藝發展成果的盛大舞臺,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歡樂節日。
藝術節期間,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舉辦的兩大專業舞臺藝術展演——第二十九屆全省戲劇會演和第六屆全省音樂舞蹈雜技曲藝優秀劇(節)目展演同時舉辦,40個戲劇(含木偶)劇目以及15部音舞曲雜劇(節)目參加展演。全省主要劇種和劇團均參加了此次盛會,一批青年藝術人才脫穎而出,對福建舞臺藝術的發展繁榮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12場全國藝術名家講座、17場“一劇一評”活動以及舞臺藝術觀摩和座談會等配套活動相繼舉辦,對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南音《禮樂韆鞦》
歌劇《紅杜鵑》
京劇《江海風流》
閩劇《畫網巾先生》
題材多元,文化自信的深度詮釋
第九屆福建藝術節圍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堅持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傳統戲改編的“三並舉”方針,涵蓋了鄉村振興題材、傳奇故事題材、海峽題材、海絲題材、福建歷史名人題材等類型的作品,展示了福建戲劇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對文化自信的深度詮釋與多元呈現。
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各演出單位將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巧妙融合,重現了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形象與傳奇經歷,讓觀眾深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閩劇《畫網巾先生》講述了清兵入閩,泰寧儒生“癲生”被捕,拒不投誠,在獄中自畫網巾以明志的故事,描寫了下層士人的堅守。薌劇《一代相國蔡新》通過議罪銀事件,講述了一則古代的反腐倡廉故事,塑造了一個知錯能改、敢於擔當的相國形象。閩劇《侯官女人》以林則徐夫人鄭淑卿為主角,表現林則徐的家國大義,又通過鄭淑卿帶出侯官女人這一群體,視角新穎獨特。話劇《嚴復》展現了在激蕩變化的時代,思想先行者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波瀾壯闊的近代史。京劇《江海風流》講述了民族英雄張煌言、鄭成功合作北伐功敗垂成的故事,其中有英雄的壯烈,有文化的自省,還有歷史的反思。
高甲戲《馮諼與孟嘗君》取材于歷史上著名的食客馮諼投身於孟嘗君門下的故事,以新視角改變傳統故事中馮諼單純的食客形象,賦予人物新的歷史意義。莆仙戲《陳文龍》講述了南宋末年陳文龍與其叔陳瓚帶領興化城軍民抗元的悲壯故事,從莆仙戲傳統的武打片段中汲取表演技巧,武戲文做,拓展了莆仙戲的舞臺場面。閩西漢劇《魏侃夫》以生動的人物塑造,為觀眾呈現了元末明初武平縣真實歷史人物魏侃夫的感人故事。閩西漢劇《王景弘》展現了主角的航海才能和對社會進步産生的深遠影響。高甲戲《怒海孤忠》則講述了晚清忠臣陳化成的悲壯故事。越劇《柳如是》打破刻板印象,塑造了一個人格獨立的女性形象……這些歷史劇彰顯了中華民族鮮明的精神底色。
現實題材作品聚焦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和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展現當代社會的發展變遷與人民的奮鬥歷程。歌仔戲《燕歸巢》講述了在鄉村振興戰略感召下,懷揣建設新農村夢想的青年用激情和實幹在鄉村創業的故事;話劇《共飲一江水》展現了海峽兩岸的深厚情誼與文化淵源;高甲戲《阿旺的幸福生活》生動描繪了鄉村的發展變革與人民生活的美好願景。薌劇小戲《家風》以谷文昌的事跡為藍本,講述了谷文昌的家庭故事與品德風範;贛劇《古道情》、山歌戲《山茶飄香》也緊密圍繞鄉村振興主題,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鄉村建設中的人文風貌與奮鬥精神。
福州曲藝《大榕樹》貼近人民生活,充滿煙火氣、人情味和時代氣息,藝術化地展現了黨員幹部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優良作風,以及普通百姓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精神。舞劇《花兒與海》將現代舞與民族舞相結合,通過細膩的肢體語言,展現了閩寧合作中的感人故事。紅色題材歌劇《紅杜鵑》生動展現革命鬥爭歲月中親情與信仰的兩難選擇,成為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有力載體。這些劇目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注重創新,傳統戲曲凸顯劇種特色,其他門類注重藝術本體,不僅滿足了觀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也為福建戲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閩派戲劇,時代精神的生動映照
本屆藝術節涌現出一批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富有“閩派”特色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猶如一面鏡子,涵蓋了多個重要的創作維度,是時代精神的生動映照。
展演中歷史劇不僅數量較多,且品質上乘,通過對歷史人物性格、情感、心理的深入挖掘,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一些優秀劇目在情節設計方面巧妙地融入了福建地方特色,又與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相呼應,使觀眾在欣賞福建地方歷史故事的同時,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宏大與深邃。如閩劇《畫網巾先生》、薌劇《一代相國蔡新》、話劇《嚴復》、閩劇《侯官女人》、京劇《江海風流》、莆仙戲《陳文龍》、閩西漢劇《魏侃夫》《王景弘》等,讓觀眾了解了福建歷史名人的卓越風采,更通過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歷史名人的精神在當代社會得到延續和弘揚。
此外,雜技劇《坊·巷》,通過驚險刺激的雜技表演和設計巧妙的劇情,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也傳承發展了福建雜技藝術。以海峽題材為特色的作品,如話劇《共飲一江水》、雜技劇《等雨來》、情景組歌《開臺王顏思齊》、高甲戲《開臺新曲》、薌劇《月裏尋夫》等,通過講述兩岸同胞在文化交流、互進共促方面的故事,展現了兩岸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緊密聯繫。
藝術節期間,兩岸藝術家攜手共創共演、共赴藝術盛會成為一大亮點。情景組歌《開臺王顏思齊》中,台灣文化和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陸炳文擔任文史顧問,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朱明月參演並獲表演一等獎。話劇《嚴復》中來自我國台灣地區的多媒體影像設計師王奕盛獲評舞美一等獎。擔任薌劇《一代相國蔡新》樂隊月琴主奏的台灣戲曲學院教授柯銘鋒被授予榮譽獎,福建藝術節成為促進兩地文化交流的藝術“鵲橋”。
形式煥新,守正創新的探索實踐
第九屆福建藝術節在推動福建舞臺藝術,尤其是戲曲藝術的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也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實踐。
眾多劇團和藝術家在堅守傳統戲曲藝術精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之路。泉州梨園戲《緹縈》特邀國內一線主創團隊加盟,在恪守千年南戲藝術精髓的基礎上,探索並激發梨園戲新時代的舞颱風貌。新編古裝閩劇《幻戲圖》從導演手法到表演、音樂、燈光、舞美等進行了大膽嘗試,連續多日登上短視頻平臺同城熱榜。越劇《煙波迷月》以極具張力的人物個性和人物關係,構建了一個古典悲劇。高甲戲《馴悍記》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喜劇,以高甲戲特有的表演方式,使整部戲充滿喜感,為高甲戲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活力。莆仙戲《別妻圖》精湛演繹了一個曲折動人的情感故事,既有古典韻致,又有現代意象。南音《禮樂韆鞦》在保留南音傳統韻味的基礎上,將現代審美理念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符合當代觀眾的欣賞需求。
本次賽事,木偶戲在舞美、燈光、音樂及敘事方式上的突破顯著,不僅保留了傳統木偶戲的表演精髓,還注入了現代活力。晉江的掌中木偶戲《一鶴“飛”》在唱腔上突破了傳統曲牌的程式化,為木偶戲帶來全新的聽覺感受,其舞臺外框設計成多寶閣的形狀,在空間呈現上使用了許多誇張、寫意的手法,深化了戲劇內涵。泉州的提線木偶劇《霍去病》創新地採用了“天橋高臺”多空間的舞臺表演形式,突破了傳統提線木偶戲的單一舞臺空間限制,營造出更為豐富的視覺體驗。
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第九屆福建藝術節以藝術謳歌新時代、添彩新生活、促進新融合、搭建新橋梁,全省文藝工作者在新時代的文藝舞臺上接受檢閱,新推出了一批“閩派”文藝精品,擦亮了福建藝術節文化品牌,交出了賡續八閩文脈、展現福建新形象的精彩答卷。
面向未來,全省文藝工作者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創作為核心任務,以精品為立身之本,堅持“劇本創作優先,突齣劇種特色,重視二度創作,提升表演藝術”的福建戲曲創作指導思想,通過持續創新深化藝術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繼續發揮劇本優勢和不同劇種的特色優勢,重視戲曲創作的綜合性、整體性,運用戲曲綜合手段提升藝術表現力,做時代風貌、時代風氣的引領者。同時重視劇本創作、修改與打磨;強化戲曲的表演本體,強調劇種性,注重以表演為中心的舞臺呈現;發揮和培養創作人才,尤其是加速對本省緊缺主創人才的培養;為縣級劇團提供更多資源支持,以精品創作凝聚一個團、激活一個團,助推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當下舞臺藝術創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需要文藝工作者牢記使命、守正創新、保持定力、堅守陣地、堅持特色、主動作為,深化與拓展傳統優勢,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推出更多代表時代、國家、民族文藝成就的“高峰”之作,為加快建設更高水準的文化強省貢獻力量。
雜技劇《等雨來》
南音《弦管雅樂千古傳》
薌劇《一代相國蔡新》
(本版文圖均由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