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局2025年1月1日發佈數據,我國2024年電影總票房達425.02億元,觀影總人次為10.1億。2025開年,多部電影定檔元旦,電影市場題材多元、熱鬧非凡。截至1月13日,電影《小小的我》票房突破6.61億,在電影啟幕的同時,發佈並上線《苔花公約》,旨在為殘障人士提供更公平的就業機會與平等的關懷,推動更多人、企業以及機構關注無障礙事業發展與建設的倡議,引起社會對殘疾人群體的高度關注,創造超越“熒幕”的力量。
影片中,患有腦癱的劉春和(易烊千璽飾)勇敢衝破身心的枷鎖,為外婆(林曉傑飾)圓夢舞臺的同時,也彌合了與母親(蔣勤勤飾)的關係,並努力尋求著自己人生的坐標,在經歷一個盛夏的蛻變後,他終於踏上了新的旅程。
《小小的我》電影畫面
堅守初心 直面品質與行銷的雙重挑戰
主演易烊千璽會如何出演一位腦癱患者?他會如何塑造自己變成劉春和?這是《小小的我》上映前給觀眾留下的最大懸念。前期宣傳中,主演易烊千璽均以遠景、背影、肢體特寫等方式出現,直到電影正式上映,始終未見正臉的劉春和終於回過頭來,向觀眾正式做自我介紹。
電影劇照
《小小的我》將神秘進行到底的行銷,是吸引觀眾去電影院的看點之一。
碎片化消費在這幾年不僅改變了行銷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電影內容的生産方式。《小小的我》沒有刻意去“討好”市場,從行銷到創作,選擇“把電影還給電影本身”,通過克制和不煽情的配樂,帶有溫度的細膩鏡頭去講故事,也一路跟拍記錄了主創們真誠創作的歷程。紀錄片《小小的我們》裏,各個部門的主創一起跟腦癱患者及他們的家庭深入交流,所以《小小的我》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片段,真實還原腦癱患者和其家庭的困境。
宣發合力 “粉絲”也能釋放“正向價值”
從《少年的你》到《小小的我》,易烊千璽已完成從“愛豆”到演員的蛻變。他以一個“好演員”的標準在要求自己。
陪著易烊千璽一起成長的還有他的粉絲。2024年11月在東京電影節首映上,很多粉絲已經提前欣賞過這部作品,但粉絲們都默契地維護著這份驚喜,沒有讓屏攝滿天飛,這讓《小小的我》的“神秘感”行銷得以實現。《小小的我》上映前預售票房已經破億,為電影在“跨年檔大戰”中搶佔先機。
在真金白銀購票之外,粉絲的宣發動作更多是潛移默化式的。“星粉關係”雙向奔赴,也成為該片電影宣傳的堅實力量之一。
主打“真實”接納多元視角打破刻板印象
《小小的我》究竟是不是消費殘疾人?雅雅這個角色是不是合理?觀眾對於這些問題仍可以持有自己的觀點,但《小小的我》這部電影的價值也正是讓更多觀眾關注這個話題,讓多元的視角被看到。
在紀錄片《小小的我們》中,主創們採訪了大量腦癱患者和他們的家庭,認真聆聽他們的故事,最後才能呈現出一個真實立體的“劉春和”,以及他充滿愛與痛的人際關係。劇組找到三位腦癱患者做電影的幕後顧問,邀請他們去東京電影節觀看首映,用溫暖的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生活故事。
影片中劉春和去培訓機構講課那場戲,台下的小朋友們並不知道是在拍戲,他們誤以為面前真的是一位腦癱患者,沒見過這一切的孩子們會嘲笑。紀錄片拍下導演和編劇在現場引導小朋友們要如何正確對待腦癱患者群體的一幕,電影則記錄下了孩子們真實的反應,在鏡頭裏用這傷人的情節警醒觀眾,我們不應該如此對待腦癱患者。
記錄和真實呈現本身就是意義,這樣“改變”才會慢慢發生。
在網絡上,有很多腦癱患者觀眾看完電影后分享道,電影記錄的就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他們不覺得這是被消費。他們也希望自己的需求被看到,渴望被當作普通人。《小小的我》的確改變著觀眾們對腦癱患者的刻板印象,很多觀眾都在網上分享,以後會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
熒幕之外《小小的我》續寫社會責任
《小小的我》在影院上映的同時,也在線下為推動殘障人士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貢獻力量。《小小的我》聯合多家影城推出無障礙觀影服務,設置輪椅觀影專座,為更多殘障人士走出家門、享受娛樂服務提供便利;發起《苔花公約》,呼籲越來越多的社會機構和企業加入其中,一起為殘障人士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在我國,約有8500萬殘障人士,他們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如不便利的出行條件、不友善的社會眼光等等……《小小的我》不僅通過電影讓大家意識到這些問題,也在後續行動中呼籲全社會共同解決問題,電影的力量在這一刻具象化,電影的價值也在此刻更加凸顯。(文晶、楊晉亞、張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