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米高梅經典電影《雨中曲》,你總會想起那些四濺的雨花、盡興的歌舞以及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永恒魅力。這一次,在北京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雨中曲》以音樂劇獨有的方式“重生”。來自倫敦西區的原版音樂劇《雨中曲》自2月14日起連演16場,為今年北京的音樂劇市場帶來了一部精彩的開年好戲。
《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現場
精彩歌舞再現電影精華
電影《雨中曲》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好萊塢,有聲電影的浪潮正在逼近,無聲銀幕情侶唐·洛克伍德與莉娜·拉蒙特的事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時,合唱團女孩凱西·塞爾登出現,她的勇敢正直、滿腹才華不僅讓唐·洛克伍德深陷愛河,更改變了好萊塢的一個時代。“音樂是串聯起整部作品的重要主線,我們想讓大家感受到那個黃金年代的浪漫和快樂,所以,在改編創作時,我們非常忠實于原作電影,觀眾一走進現場,就會辨別出那些熟悉的旋律。”音樂指導羅伯特·斯科特説。
《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大幕拉開,絢麗的燈光下,身著復古服飾的演員來來去去,觀眾被迅速拉入好萊塢繁忙的片場。整場演出裏,《逗他們笑》(Make‘em Laugh)《摩西假設》(Moses Supposes)《早安》(Good Morning)等電影中的經典歌曲逐一唱響。當收穫真愛的唐·洛克伍德以及尾聲部分眾位演員高歌那首著名的《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時,雨幕傾瀉而下,舞臺上,水花隨演員的腳步迸濺飛散,強烈的感染力把現場的氣氛一再推向高點。3位主演格蘭特·阿米拉爾、艾米麗·朗厄姆、斯蒂芬·阿內利都有大段大段的舞蹈和歌唱,從始至終,他們把這些戲份完成得穩健自如,堪稱驚艷,塑造出星光熠熠的唐、堅韌樂觀的凱西、機智詼諧的科斯莫等一眾鮮活立體的角色。
《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幕後
6噸水循環打造漫天雨幕
于《雨中曲》而言,“雨”是至關重要也格外讓觀眾感興趣的元素。漫天的雨幕究竟如何打造?2月16日,兩台演出間隙,劇方經理馬特·艾爾斯莫爾邀請媒體和觀眾代表走進後臺一探究竟。
《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舞臺一側,幾座大水罐上連接著超過100米的重型橡膠軟管,6噸水由此源源不斷地輸送至舞臺之上,然後快速循環回收。20分鐘的中場時間,工作人員始終在忙著擦乾舞臺,散場後,一把把需要晾幹的雨傘像綻開的水花一樣,開在舞臺的各個角落。
“下雨的效果由兩部分完成,一部分是觀眾可以看到的噴淋設備,一部分是舞臺上內嵌的水池,水也會從這裡涌上來,否則只靠噴淋設備,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演員能踢起水花的效果。”馬特·艾爾斯莫爾介紹。考慮到演員的身體健康和舒適度,水溫被加熱到了37攝氏度左右,地板也選用了相對防滑速幹的材質,但為了保證劇中踢踏舞的演出效果,演員的鞋子沒有做特殊的防滑處理,要保持平衡,最可靠的還是他們對自己身體強大的掌控能力。剛剛過去的週末,《雨中曲》每天演出兩場,馬特·艾爾斯莫爾也感慨,這對演員的體力是很大的考驗。
《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馬特·艾爾斯莫爾同時向大家展示了幾本厚厚的資料,密密麻麻的詳細指令與曲譜逐一對照,精準地調動著龐大複雜的舞臺機械,搭建起上世紀好萊塢光怪陸離的“夢工廠”,以懸挂噴淋設備、景片等裝置的吊桿為例,《雨中曲》運用的吊桿多達上百條。“北京藝術中心的後臺區域比倫敦西區大很多,也許只是一個側臺就和那裏的整個舞臺一樣大。”馬特·艾爾斯莫爾説。在劇中飾演好萊塢導演羅斯科·德克斯特的布倫丹·卡爾,也提及寬敞的後臺是讓他印象相當深刻的一點:“劇場的硬體設施會給演出帶來很多便利,我們期待在這裡為北京觀眾帶來精彩的演出。”而為了便利觀眾往返,北京藝術中心首次引入專屬接駁車服務,觀眾可以憑演出票或購票信息免費乘坐接駁車,直達劇場入口。
《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秉承差異化的運營理念,作為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中的重要一極,主打現代性的北京藝術中心在音樂劇的賽道上持續發力。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趙菲介紹,在引入作品的標準上,“我們會優先考慮最經典的作品,比如去年11月上演的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貓》,以及《雨中曲》這類非常有特色的作品。”很快,頂級歌唱明星莎拉·布萊曼領銜的音樂劇《日落大道》將在北京藝術中心開啟全國巡演,助力首都推進首發經濟,音樂劇《怪物史萊克》預計將亮相暑期檔,“未來,我們還計劃引進百老匯、倫敦西區剛剛上演的劇目,讓北京觀眾同步欣賞國際舞臺的佳作。”趙菲説。(高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