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電影 > 正文
《哪吒》VS《封神》:同題同場競技的冰火兩重天
2025-02-19 10:59:44來源:文匯報編輯:劉欣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

  160億,這是AI給出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累積票房預測。而在此之前影片早已創下中國影史第一,截至成稿前正向著全球票房第七位挺進。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屬《封神演義》神話改編、同檔期上映、同為三部曲第二部、同樣被寄予厚望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下簡稱《封神2》)。儘管作為春節檔新片票房季軍,12億元的成績不俗,但考慮到其30億元的龐大投資與口碑的一落千丈,無疑為尚未上映的第三部蒙上厚重陰霾。誠然,動漫與真人電影存在製作層面的諸多差異,但兩者的比較仍在創作、産業、市場等諸多維度對今後的創作具有思考意義。中國電影人應當在這場“冰火兩重天”中及時復盤得失調整手勢,來應對更高審美需求的中國電影觀眾。

  本土故事改編,一貫是創作紅海,神話尤其如此。較之以往,《哪吒2》與《封神2》都對原作進行了顛覆性改編。《哪吒》系列哪吒變成了永遠頂著兩坨黑眼圈的“魔童”,雖然與《封神演義》中哪吒的頑劣有所呼應,但其作為邪惡魔丸投胎出生三年將被天雷毀滅的悲劇,無疑是全新的故事設定。《封神》則在神魔大戰中更注重涉及歷史真實的部分——描摹武王姬發的個人覺醒與成長。兩者看似都與原作或是以往改編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但為何前者叫好連連後者口碑滑坡?

  因為《哪吒》的顛覆性改編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中。比如第一部開篇給定的全新設定“混元珠”分魔丸靈珠,便是道家的“萬物一生二”也是“陰陽互根”的思想體現。而對於傳統文化元素的引入,《哪吒》系列也用得不突兀,用得意想不到。“龍套”結界獸靈感來自於三星堆面具,兩部戲的戲份不到十分鐘,卻成為衍生文創的熱門選擇。足見主創的用心得到了市場的熱烈回應。

  反觀《封神》系列電影開篇,將“封神榜”直接物化,成為人人爭奪的象徵“天下共主”正統性的寶物,疑似照搬了托爾金奇幻故事《魔戒》的設定。即便是口碑好于《封神2》的前作中,也有大量借鑒莎劇的“弒父”情節,與中國倫理道德與王朝歷史産生了嚴重偏差。即便能夠自圓其説,但讓觀眾覺出了“水土不服”。

  借鑒西方審美與故事,《封神》系列不是孤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封神榜》中,西化的服化道就引發持續的爭議。然而,倘若三十多年前的“西化”尚且存在時代局限,那麼到了2025年,這種文化的不自信,顯然是與文化自信日益高漲的觀眾背道而馳的。

  誠然,在《哪吒》系列電影中,也有西方動漫影子。比如石磯娘娘照鏡子與《白雪公主》中壞王后的呼應,比如太乙真人掏寶物讓人聯想到的日本動漫形象哆啦A夢。但這些設計無關乎核心設定與情節推動,只是讓不同年齡層觀眾會心一笑的“梗”。

  創作者應清醒,是中是洋,觀眾考察的不只是比例濃度,而更是一種整體感受。

  再來看工業化大片製作。

  注意力時代,影視宣發、尤其是院線大片誕生不少所謂的“中國《權遊》《指環王》”,有的名導乾脆把《王子復仇記》直接嫁接中國宮廷戲。“鉅資+明星+大場面”模式下,美則美矣,然而卻是“唯好萊塢至上”迷思下沒有故事靈魂的空殼。

  這種無謂的對標,並非工業化的正途。

  同樣得益於工業帶來資源配置優化、分工專業化的《哪吒2》,則全部啟用中國動畫公司。更令人動容的是,其中接近八成是小微企業,卻在眾人拾柴下,實現了堪比世界最頂尖動畫工業水準的《哪吒2》。

  工業化,同樣也是《封神》三部曲的追求。

  立項之初,導演烏爾善就立下宏願“做成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標杆”。更規律的工作時間、更嚴謹有序的後勤保障,都讓《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羨慕不已。

  然而工業化不應只有標準化流程,其最終還是要為好內容服務。

  就拿《封神2》飽受爭議的殷郊法相來説。半透明而飽和度極高的殷郊形象,尤其突兀而被網友吐槽為“藍精靈”。此後,更傳出了這是4500塊外包給團隊做出來的謠言。製作方出面辟謠。原來這家海外公司有《權力的遊戲》《海王》等代表作,製作週期更是長達18個月,預算高達1800萬元。

  然而即便在辟謠中抬出西方大片背書,但觀眾顯然並不買賬。

  採用西方一流團隊還是本土小微企業,餃子也面臨選擇。但當遭遇西方團隊的“傲慢與偏見”,他果斷把機會留給本土製作公司——即便是頂尖的公司,面對中國的項目,也有可能給出三流的團隊完成項目。

  最後,中國電影創作不妨從前輩的經典中溯源,不忘本才能走更遠。

  嚴格意義上來説,哪吒作為反抗封建與壓迫的小英雄形象,並不是數百年神話中沉澱而來的,而是緣起于1979年上海美影廠《哪吒鬧海》的改編。為了讓流傳數百年的哪吒殺敖丙夜叉故事合理,龍族被塑造成剝削百姓的封建統治者,哪吒的“鬧海”動機也就從原著中的頑劣挑釁,轉變為對抗龍族暴政。更神來之筆的是改變了原著第一次因“孝道”自殺的情節,轉為“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悲劇自刎。這些改動,使得哪吒不僅成為反封建反壓迫的代表,更成為時至今日仍不過時的反父權文化符號,啟蒙了迄今為止的當代哪吒改編故事。

  如今回看,這種改編何其高明!更不用説,作品對於敦煌壁畫、傳統戲曲、剪紙皮影、民俗畫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元素的全方位融會貫通。

  然而,好些年,這些經典動畫成為動漫從業者遺落在角落,轉而模倣美漫日漫風格。儘管誕生不少模倣階段的合格作品,但其氣韻已然與我們曾引以為傲的國漫經典斷了聯繫。

  好在,從《大聖歸來》開始,國漫人有了回溯傳統的創作自覺。直至餃子的《哪吒》系列,多處致敬1979年《哪吒鬧海》的情節畫面,更是勾起成人觀眾的“回憶殺”。

  反過來,作為魔幻大片,早在中國電影萌芽初期,就誕生了《盤絲洞》這樣的作品。及至上世紀60年代,邵氏神魔電影亦不乏對於中國美學傳統的承繼。

  然而在《封神》系列及此前的更多“封神”IP院線電影中,觀眾只看見了《權力的遊戲》《指環王》的若隱若現,全然不見中國神話的經典銀幕呈現。

  自己的寶貝還得自己識寶,自己不要輕慢了。以上三個維度最終都指向了對於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哪吒2》的成功證明,文化自信並非排斥全球化,而是以本土精神內核駕馭技術、連結當代,尋找創新支點。《封神2》的困境則是文化主體性有所缺失的顯影。所以,及時糾偏,不只是為了商業項目的止損,更是重新贏回人心的文化密碼。(黃啟哲)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