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首發經濟成為各個城市競相角逐的賽道。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工作會提及,“吸引更多優質資源來京‘首演’‘首展’‘首發’”。在文旅消費越發強勁的時代大勢中,好戲雲集的“演藝之都”正在為北京的首發經濟注入更多當代內涵。
音樂劇《雨中曲》劇照 方非攝
祖賓·梅塔與西東合集管弦樂團 牛小北攝
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 方非攝
“首發”“獨家”看北京
這段時間,愛看音樂劇的劇迷元寶(化名)發現,不用特意規劃,自己的觀演日曆已經被北京密集上新的好戲“安排”得明明白白:2月,中文原創音樂劇《長安十二時辰》、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雨中曲》同期開演;3月,歌壇巨星莎拉·布萊曼“全勤”出演的18場音樂劇《日落大道》接棒《雨中曲》,繼續登台北京藝術中心。與元寶同在一個觀劇交流群的鄧先生更偏愛嚴肅藝術,最近,一場場分量十足的演出也讓他陷入分身乏術的“煩惱”:89歲指揮巨匠祖賓·梅塔執棒的西東合集管弦樂團剛剛離去;享譽國際的編舞大師約翰·諾伊梅爾率領德國漢堡芭蕾舞團,將於3月28日攜《仲夏夜之夢》輕盈而至;維也納交響樂團翌日到訪,以5場音樂會點亮北京繁花似錦的音樂之春。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演出均以北京作為中國巡演的起點,或是中國演出的唯一一站。以全國僅此一站的《雨中曲》為例,演出期間,元寶的兩位朋友專程從天津來到北京,一睹臺上水花飛濺的靈動浪漫;維也納交響樂團的5場音樂會也亮出了“全國獨家”的招牌,樂團新任首席指揮彼得·波佩爾卡將把他上任的第一場演出獻給北京觀眾。
對北京的舞臺,觀眾期待的不僅是大戲、好戲,更要看首發和獨家。“北京總會有那麼幾臺演出,是你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的。”鄧先生感慨道。正如他所言,今年開年以來,李六乙執導的話劇《雷雨》、堪稱“國寶”的俄羅斯奧西波夫國立模範民族樂團等重磅演出和團體已經相繼亮相。
“首發”緣何能落地?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北京的“首發”傳統積澱深厚。大批藝術院團聚集於此,捧出在北京創作、首演的眾多佳作,從數十年前的話劇《茶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民族歌劇《江姐》等傳世經典,到這幾年火爆出圈並接連斬獲大獎的舞劇《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以及為國粹藝術拓寬時代表達的京劇《齊白石》,北京舞臺見證了太多的“首發”記憶。近年來,《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等一系列利好創作演出的頂層設計接連落地,讓北京舞臺的“首發”時刻高光不斷。
同時,數不清的外國藝術家也把北京作為訪華的首選之地。昔年,指揮大師阿巴多率領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破冰使者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等世界級大師名團與中國結緣,那些漫長而動人的故事也在北京起筆。2023年以來,馬林斯基劇院、瑪莎·葛蘭姆現代舞團等大批頂尖藝術團體紛紛以北京為錨點,再度點亮中國舞臺上璀璨的星光長卷。
“北京的地位非常獨特,而且對優秀的文藝作品,觀眾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趙菲説。統計顯示,在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部分熱門場次5分鐘內即可售罄,《雨中曲》等音樂劇售票率超過九成;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2024年,20個首演、獨家項目總票房超4600萬元,佔全年2億元票房的23%。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外方團隊通常對北京的市場更有信心,也期待演出的口碑從這裡發酵、輻射,帶動其他城市的巡演票房,所以都很傾向把巡演第一站落在北京。”而如果行程過於緊張,只有在中國演出一站的時間,北京往往會成為藝術家的不二之選。
“演藝之都”能為人先的吸引力,還源於領跑全國的專業性。比如,《雨中曲》用6噸水和100米的重型橡膠軟管打造了漫天雨幕,背後的雨水循環系統非常複雜。“劇組還在迪拜演出時,我們就派了一支技術團隊去提前觀摩,後來才有了《雨中曲》在北京的‘絲滑’上演。”趙菲説。北京先“打樣”,全國再跟進,《雨中曲》劇組原想返回英國後暫做休息調整,但現在,來自中國其他城市的邀約可能已經“打亂”了藝術家們的計劃。
“演出方最關心的就是收益。”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樹聰直白地點明,劇場要得到首發、獨家的優先權,“一定要讓大家一起變得更好”。在宣傳行銷等策略上,北京各大劇場持續深耕市場,非常了解觀眾喜好與城市氣質。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例,圍繞年輕女性的核心觀眾畫像,劇場在音樂劇、舞劇、戲劇、親子劇等領域專注發力,數年積累的良性循環,最終換來了一次次“首發”的萬眾矚目。
票房之外有天地
隨著“跨城觀演”等消費模式的持續走熱以及文旅融合的深入發展,北京舞臺的“首發”效應正在撬動票房收入之外的更多可能。
去年,鳳凰傳奇的“鳥巢”演唱會中,跨城的觀眾佔比超過一半,強勢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多元消費。類似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北京的劇場中,《雨中曲》上演時,有人從上海、深圳遠道而來,面對如此熱情的觀眾,“我們想為大家提供的不只是舞臺上的內容,更是一次完整的、全方位的藝術體驗。”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部長江濤説。那段時間,從檢票的一刻開始,觀眾就會被強烈的《雨中曲》氛圍“包裹”,復刻老電影名場面的打卡裝置和步入式展陳區排起長隊,以劇目為靈感的特調氣泡水新鮮上市,聯動盲盒等文創産品的銷售相當火爆。
楊樹聰同樣發現,“熱門劇目演出前後,會有大量觀眾排隊搶購劇目文創周邊。”2024年,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文創産品銷售額歷史性地突破800萬元,劇場內的文創商店不僅是人流如織的打卡點,也為觀眾提供了線下交流的空間。在楊樹聰看來,劇場圍繞首發、獨家項目精準發力的意義不僅在於創收的數字,“更在於構建了一個以劇場為樞紐的文化消費生態圈”。
“在‘演藝之都’的建設進程中,首發和獨家項目已經成為一架重要引擎。”北京演出娛樂行業協會會長張海君説,“它彰顯了北京深厚的創作實力和人才優勢,也展現了市場的巨大潛力。”未來,“演藝之都”若要長久推進首發經濟,張海君認為,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如何能把首發和獨家留在北京”的問題,為此,堅持推出並引進優秀的文藝作品、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是重中之重,在各大城市對優質文藝資源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提高審批效率、加大補貼力度、完善配套設施、營造良好環境等服務舉措更顯急迫,“‘演藝之都’承載著各界不同尋常的期待,北京舞臺絕對具備深入打造首發經濟的條件,但我們要看到面臨的挑戰,把鞏固優勢變成即刻的行動。”張海君説。(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