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中國神話體系具有深厚的哲學根基和豐富的敘事資源,《封神演義》《西遊記》《山海經》《白蛇傳》等神話傳説,一直是影視改編的重要素材。近年來,中國電影對神話母題進行了改編,創作出一批展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屈的精神的作品。從《封神》三部曲重述上古史詩,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不斷打破電影票房天花板,從上古神龍的鱗爪有了飛揚的生命力,到水墨丹青在IMAX銀幕上暈染出“千里江山”,中國電影人正在國際化傳播的語境下重繪中國古典神話的精神圖譜,在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打造屬於中國的神話宇宙。
中國神話基因的現代解碼
中國古典神話蘊含豐富的哲學觀與價值觀,如“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這些構成了神話宇宙的深層文化基因。例如,盤古開天闢地的創世神話體現了“勞動創造世界”的樸素唯物觀,女媧補天則象徵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促進和諧發展的智慧。這些內容在流傳過程中為人們所熟知,只有對神話進行“陌生化”改編,在傳統符號中植入諸如身份認同、環境危機、個體自由等現代議題,古典文本才能成為當代話語的載體。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將“天命觀”轉化為對個人命運與歷史進程的深刻探討,成功實現了對傳統神話的“歷史性重述”。《白蛇:緣起》將愛情敘事與情感議題巧妙結合,通過小白與許宣的愛情故事,探討個體對自我身份的追尋與認同,以及愛情中自由選擇的重要性,用現代社會維度來解讀古典故事。《哪吒之魔童鬧海》則通過哪吒“逆天改命”的形象,顛覆了原來神話中的等級、父權主題,強化了“反抗與成長”“我命由我”的哲學表達,既保留了神話的原始基因,又引發現代觀眾的情感共鳴。這種改編彰顯了中國傳統神話的當代價值。
東方文化符號的全球敘事
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風靡全球的語境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逆天改命,《白蛇:緣起》的認知覺醒,《姜子牙》的天道之問,這些被重新編碼的文化符號,既保持著東方美學的基因序列,又生長出全球共通價值理念的文化觸角。
中國神話電影的出海之路,見證著從容易出現文化折扣到不斷激發文化共鳴的轉變。《哪吒之魔童降世》聚焦于靈珠與魔丸蘊含的辯證思維,在北美觀眾中引發對善惡與是非、親情與成長等話題的討論;《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獲得海外媒體“東方史詩”的讚譽,這實則是對中國式英雄敘事的重新認知。從這些反饋中我們看出,神話通過情感與形式的統一,創造了一個充滿意義和生命力的世界,為人類提供了一種與理性和科學不同的認知和表達方式。中國故事正在以神話電影的形式建立與世界新的對話維度。
一方面,這些神話電影成功出海,離不開技術革新與産業升級的支撐。中國電影工業在動作捕捉、CGI、數字角色等數字特效技術上的進步,讓神話宇宙中的奇幻場景具象化,並將其轉化為全球觀眾可感知的“視覺通識語言”。如《新神榜》系列電影以敦煌壁畫為創作靈感,結合中國傳統服飾、建築風格,賦予神話電影以現代科技感,進而形成一種東方賽博美學風格。還有《姜子牙》《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等,這些電影試圖用視覺符號構建東方奇幻美學新的審美範式,在世界電影領域確立一種獨特的審美標準。
另一方面,這些神話電影成功出海,還在於東方視覺奇觀與全球共通價值理念之間的有機融合。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通過靈珠與魔丸一體的設定,隱喻了文化衝突可以得到和解的可能,而其蘊含的諸如“福禍相依”等中式辯證思維則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新的哲學視角;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龍族的抗爭與覺醒,彰顯了在困境中尋找自我價值與身份認同的主題。這種對神話內核的提煉與重構,使得文化符號不再是簡單的視覺奇觀,而是成為承載民族精神、人類情感的敘事載體。創作者既強化了文化認同,又強調了情感敘事,還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這種敘事策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外觀眾。
未來電影敘事的多維坐標
創作神話電影,需要超越單點爆款的思維。正如漫威用十幾年時間打造“無限傳奇”系列電影,中國神話宇宙的養成還需要更多文化定力。光線傳媒通過成立子公司“光線動畫”,統籌“中國神話宇宙”體系的開發;追光動畫也在創作“新傳説”系列、“新神榜”系列動畫電影的過程中總結出了很多經驗。這些嘗試都是在探索建立更宏大、嚴謹的神話電影宇宙。
站在技術變革與文明對話的交叉點上,中國神話電影的進化還需要從三個維度考量,形成可持續的內容産出和傳播推廣能力:在創作層面,需要建立更加完整宏闊的世界觀——有些作品在改編傳統故事時,往往只選取單一情節或角色,缺乏對神話體系的整體把握,導致世界觀有些碎片化,邏輯不夠嚴謹;在技術層面,亟待突破“動畫産能瓶頸”的工業難題——當前神話電影製作週期較長,平均3到5年,且更多地依賴全行業協作的模式;在運營層面,則要探索元宇宙社交等新業態——隨著數字技術發展,觀眾對沉浸式體驗和多維度互動的需求日益增長。
中國電影構建的不只是中國神話宇宙,更是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精神火種。當人們把《封神》三部曲的故事和坎貝爾的《英雄之旅》作比較,當人們用弗洛伊德理論闡釋哪吒的反叛精神,當姜子牙的封神榜成了外國觀眾眼裏的“星際圖譜”,這種跨文化、跨時空、跨語言的對話,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都能在中國神話宇宙中找到心靈共鳴。而不同理念、不同價值、不同文明匯聚在一起,又呈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狀態。這或許就是東方神話給予數字時代的啟示:真正的傳統從不在博物館中沉睡,而在創新者的瞳孔裏重生。
(作者:董健,繫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