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文旅戲劇:在山水實景中書寫“詩和遠方”
2025-03-19 09:39:19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劉欣

婺劇演員在婺劇非遺主題館內為遊客即興表演婺劇唱段。新華社發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清明上河圖》真人演出。資料照片

  近年來,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以戲劇藝術為核心載體的文旅項目日益增多。據文化和旅遊部2023年度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文旅演藝市場規模已突破260億元,較2019年增長73%,其中真人實景演出類項目佔比達58%。傳統戲劇藝術突破鏡框式舞臺的物理限制,與旅遊景區、歷史街區、自然山水産生化學反應,“文旅戲劇”應運而生。

  從景區附庸到獨立成景

  戲劇本身特有的在場性和互動性,使其自古以來就是旅遊文化中最活躍的元素。因戲曲《西廂記》聞名遐邇的古跡普救寺,現今因戲劇演出而倍添魅力的烏鎮、大涼山、阿那亞等旅遊新景點,都是年輕人的打卡勝地。隨著文旅融合理念的深入,還出現了獨立成為旅遊景點的“又見平遙”“只有河南”等戲劇演出聚落。這些全新的旅遊景觀,依照劇本建造劇場,根據劇情設計舞臺,顛覆了傳統戲劇的觀演關係,讓遊客仿若置身劇中:人在景中游,觀眾即遊客。

  最初的文旅戲劇作為景區的附庸,旨在招徠和吸引遊客,對觀眾免費。景區管理方出資邀請民間演出團體,營造熱鬧紅火的文化氛圍。比如五台山景區目前仍在演出的地方戲,這便是文旅戲劇的初級階段。此階段的演出,內容與景區文化基本無關。

  1998年,張藝謀受國外“環境戲劇”演出啟發,改編導演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選定在北京紫禁城太廟演出,被當時的評論家稱作“大型景觀歌劇實景演出”。之後,張藝謀與人合作製作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開啟了文旅戲劇的大幕。此後,“印象系列”“又見系列”和“戲劇幻城系列”等十余部大型文旅項目陸續涌現,室外實景演出為了擺脫季節氣候限制,也開始創建自己的劇場,在室內演出文旅戲劇。

  目前,這種通過環境再現,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充滿奇幻和浪漫特徵的文旅戲劇,正在各大知名景區爭相製作演出,已成為遊客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近年來,頗受戲劇領域矚目的,還有被景區邀請展演的戲劇節,其中最有名的當數烏鎮戲劇節。它創辦于2013年,每年10月中下旬在浙江嘉興烏鎮舉辦,目標是“邀請全球戲劇愛好者和生活夢想家來美麗的烏鎮體驗心靈的狂歡,進而實現江南小鎮的文藝復興”。烏鎮戲劇節在經濟上擺脫了對景區的依附,改為單獨售票。由於被邀請的戲劇節目品質上乘,往往一票難求,其演出經濟收入甚至超過這些戲劇作品的城市巡演。新興的“大涼山戲劇節”和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的“阿那亞戲劇節”則成為青年藝術家實踐藝術理想的樂土,它們的出現,實現了文旅融合概念中旅遊與文化一加一大於二的理想狀態。

  以燈光為筆 山水為幕

  在文旅戲劇的快速發展中,早就在小劇場裏反復試驗過的成熟舞臺經驗,終於有了盡情施展的廣闊空間。戲劇這門飽受影視衝擊、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重新煥發出真人在場的無限生機。

  與一般戲劇不同,文旅戲劇不靠劇情,而是依靠表演形式,以宏大、豐富、驚奇的審美吸引觀眾的眼球和注意力;又因為景點多具傳統特色,所以多在情感上營造一種懷舊的共鳴。比如“又見平遙”中,有以整面城墻作為舞臺,上百名演員懸垂身體進行表演的劇情片段,舞臺表現力驚人;也有將整條街作為舞臺,重現舊時代平遙城內三教九流日常活動的表演。在平遙古城,這些演出無處不在,使穿行其間的遊客隨時可以看到,與古老的平遙城在精神上達成互通互釋,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意和想像。

  還有一類文旅戲劇園區,則直接從對景點的依附地位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景區。“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定位為全景式的沉浸戲劇主題公園,該項目建在鄭州市中牟縣,佔地600余畝,是一座由黃土夯築成的正方形城堡,城堡外有大片田野,城堡內有21個劇場,56個演出空間。城堡內外的演出,每天時長達700分鐘,完整看完需要3天。由於中牟縣並沒有著名景點,這一戲劇主題公園建成後成為遊客來到中牟縣旅遊的主要原因。

  在這些戲劇項目中,各種舞臺元素紛紛得以解放。比如燈光,作為文旅戲劇的重要手段無處不在,光影甚至直接參與劇情發展和人物塑造,既能營造環境氛圍,又能將舞臺分區隔離,還能發揮開幕落幕的作用。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圍墻上,燈光秀可以展示高清晰度的《千里江山圖》和《清明上河圖》,觀眾坐在露天看臺上,視野越過大片成熟的麥田高粱,夜風吹來清涼,耳邊響起《我們的田野》的歌聲,仿佛進入作品中的場景。除此之外,戲劇主題公園裏還有一個專門的劇場,名為“光與影”,用於表演燈光秀。至於那些鋪滿劇場的麥粒、漫天飛舞的雪花、金色的麥穗、韌性十足的麵糰、從天而降的老人,都是得益於傳統舞臺上未曾出現的新材料和新技術。

  這些文旅戲劇的表現手段,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藝術幻覺。以舞臺形式演出和地域文化相關的主題故事,成功吸引了眾多觀眾,或者説是遊客,重塑了旅遊文化形態,也激活了戲劇藝術的生命力。

文化應是首要審美維度

  文旅戲劇開闢了戲劇演出空間,活躍了旅遊市場,增加了從業者的收入,擴大了戲劇受眾群體,在對劇場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豐富了景區的內涵。各地景區紛紛效倣,文旅戲劇蓬勃發展。然而,文旅戲劇畢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産物,當賦予它的職能超出其自身藝術屬性時,其不足之處便會顯現出來。

  一些文旅戲劇片面追尋經濟效益,單純以盈利為最終目的,這就使得戲劇作為一門藝術的本體特性受到了影響。文旅戲劇一方面在其發展初期極大地激發了藝術家在形式上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當其在各地繁盛發展時,越來越多的借鑒和照搬也導致了內容上的雷同。

  一些文旅戲劇仍停留在遊藝會式的廣場演出層面,雖由真人扮演,但缺乏內容,特色也不鮮明。其所打造的處處歌舞、處處演出、處處遊人如織、處處繁華錦盛的文化景觀,走的仍是老路,其最大作用是加速旅遊的升級和轉型,很難有藝術上的提升。而越來越昂貴的戲票也難以吸引更多的遊客,甚至引發抱怨和不滿。

  與此同時,文旅戲劇對傳統戲劇的拓展給職業演員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劇場賦予遊客太多自由,表演區與觀眾席的錯位、觀眾的過度參與,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演出事件,某沉浸式劇場就曾因觀眾干擾出現演出被迫中斷的尷尬場景。面對非理想觀眾,演員對表演環境缺乏安全感,觀演關係的模糊也對演員不利。

  而且,很多文旅戲劇的演員地位較低,很難有成名機會。行業調查顯示,文旅戲劇從業者中83%為兼職演員,平均職業週期僅2.7年,有些文旅戲劇項目雖然建立了專業演員團隊,但演員在藝術專業上的晉陞通道仍有局限,人才成長空間不足。根據劇本建成的劇場,也限制了戲劇的發展可能性,使劇作難以更新,若不能出外巡演,這些劇目將逐漸失去創新性。

  文旅戲劇要實現長期向好發展,就必須摒棄只注重經濟效益的創演思維,邀請戲劇藝術家深度參與。通過調查訪問和體驗生活,挖掘景區精髓內核,並以藝術形式呈現給遊客。就像廬山瀑布以李白的詩為著名標簽,黃山仙境因徐霞客的遊記而聞名那樣,讓景區的文化以故事形式由真人表演出來,讓文化成為文旅戲劇的首要審美維度。唯有如此,戲劇才能與景區互通互融、協調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平衡。文旅戲劇也才能既保持戲劇“詩”的美學品格,又承擔起文旅“遠方”的文化使命。

  當烏鎮枕水人家的槳聲與劇場鐘鳴共振,當阿那亞的潮汐節拍與戲劇心跳同頻,我們期待更多文旅戲劇能超越淺層融合,在文化傳承與産業創新的交響中,譜寫屬於當代的“詩和遠方”。

  (作者:丁明擁,係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研究員)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