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好萊塢創造了‘功夫熊貓’,今天,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哪吒’!”
全國兩會期間,一位委員在討論時發出的慨嘆,贏得現場掌聲。
“哪吒”並非個例。從中國功夫到中國節日、民族音樂,再到網文、網遊、影視劇、流行音樂,中國文化“出海”已構建出多維矩陣。
文化如同空氣,無處不在。春節喜慶熱鬧的年貨年俗,李子柒鏡頭記錄的中式美學,外國遊客隨手拍下的中國市井生活,小紅書上中外網友的友好交流,帶著熱騰騰的煙火氣,將中國人生活美學中沉澱的文化理念傳遞給世界。
其實,中國一直都是以詩意棲居的方式走向世界的。所以,絲綢之路如此動人,世界看到中國人以茶米為食,以麻布為衣,以竹陶為用。所以,千里江山如此動人,沒有美術館可供遊覽的古人,數字時代生活的今人,都將山水長卷在手中展開,一脈相承,何等壯闊。
不少海外演出經歷豐富的委員告訴我,外國觀眾最期待有中國味道的作品,“他們喜歡《陽關三疊》的平仄,也感受得到《渭城曲》的情思”。廖昌永委員曾邀請合作的外國藝術家,去湖邊聽傍晚寺廟傳來的鐘聲,實地感受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韻律。古琴帶來的審美感受是空靈的、有留白的,這便是“中國味道”。
互聯網的發展,提升了全世界對新故事的預期,人們更加渴望看到各自獨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表達。“出海”的中國文化,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更是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文化生活,它是中國作為主體所生長出來的精神特點、民族特色。
中國故事,需要“更有滋味”的表達。這滋味,或可理解為“何以中國”。
借助網遊,悟空翻出“筋斗雲”,文化符號嵌入生活場景,玩家是參與者,也是創作者;歌手周深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一票難求,聽不懂歌詞的國外觀眾,從美妙歌聲中也能感受“燈火裏的中國,胸懷遼闊”;政協委員吳敏婕打造“意公子”公眾號,講蘇軾、讀莊子,將“深入、淺出和共情”總結為打造爆款的經驗;依託互聯網平臺,熱播劇的“出海時間差”從年縮減到秒,不斷刷新“Z世代”海外觀眾對當代中國的印象。
拉滿的“鬆弛感”,更富科技含量的“文化基建”,建立了更有情緒價值的現實連結。能否打造感染人的形象,能否開掘有新意的敘事空間,則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讓人“走心”和“動心”的程度。
守住“傳統的根”,划動“創新的槳”,無論何種藝術形式,絕不能簡化甚至丟棄精神的內核。這尤其需要我們更坦然自信地面對歷史、更真切深刻地感受現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優質文化産品“集群式”地推廣出去。(王 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