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人物百家評,悲歌一曲留人間……”近日,東路梆子新編歷史劇《薦官記》在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首演,劇中寒儒王密求官、為官、失官、悔官的人生歷程令許多觀眾唏噓感嘆。
這場演出是東路梆子近半個世紀以來首次推出的原創大戲。從歷史上的繁榮、沉寂,到近幾年的挖掘、保護,東路梆子繼承傳統、守正創新,重新走入大眾視野,受到廣泛關注。
傳唱300年
“吼”出鮮明特色
《薦官記》開場前,山東省戲曲理論家、作曲家高鼎鑄對兩件事尤為關注:一是演員有沒有外借,二是唱腔的完成度如何。對此,他解釋説:“東路梆子雖然是個稀有劇種,但它也是地方大劇種,傳統戲以袍帶戲居多,‘四梁八柱’是否齊整將直接關係到未來的劇目體系。唱腔音樂更為關鍵,它是一個劇種最顯著的藝術特色,也是戲曲有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主要標誌。”
東路梆子,也叫“山東吼”“東路謳”,屬於梆子聲腔系統,至今已流傳300多年。據《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彙編》記載,明末清初,山西、陜西梆子藝人沿黃河來山東謀生,演唱梆子腔,這種聲腔先是在商賈往來重鎮章丘盛行,後又以惠民為主蓬勃發展,並受到地域藝術元素影響,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劇種形態。
“清代中葉以後,東路梆子在魯東北多地取得長足發展,常與橫笛梆子(今河北梆子)班社同臺演出。”高鼎鑄告訴記者,為了加以區分,當時,人們把活躍在濟南以西及西北的橫笛梆子叫作西路梆子;把流佈于濟南以東的這一支稱為東路梆子,該劇種便由此得名。
談及劇種特色,《薦官記》導演陳勝介紹,東路梆子雖與山東省內流傳的山東梆子、萊蕪梆子等同屬於梆子聲腔劇種,但在伴奏樂器、唱腔風格上有明顯不同。“它的唱腔高亢明亮,句尾會根據不同的唱詞內容、唱腔板式、演唱情緒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拖腔,就是這個‘吼’,彰顯了劇種的獨特性,往往也是烘托戲劇情境的點睛之筆。”陳勝説。
“周康演關公,我三天不上工”“豁上今天不趕市,也要先看梆子戲”……這些民間流傳的説法,形象描述了東路梆子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繁盛局面。據陽信縣洋湖鄉西肖家村老藝人講,及至20世紀50年代末,該村尚有東路梆子演出人員30多人,服裝、把子箱五六頂,常演《雙鎖山》《破洪州》等20多齣劇目,這也印證了東路梆子為地方大劇種的觀點。
十余載挖掘保護
從沉寂走向新生
20世紀中葉,以惠民、陽信一帶為中心,東路梆子演出輻射至周邊20多個縣市區的上百個村莊。1956年,東路梆子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惠民縣東路梆子劇團成立。但由於歷史原因,這支劇團在1967年被解散。
“此後,東路梆子再無專業演出團體,民間零散組織一些演出活動,隨機性較強。20世紀末,受到娛樂方式多元化等現實因素影響,劇種發展進入低迷期。”濱州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臧寶榮介紹。至今,她仍清晰記得該所牽頭開展東路梆子調研時的情況:“2015年前後,調研組走訪了70多個村莊,發現僅有少數村還保留服裝、道具,藝人最年輕的也已60多歲。東路梆子整體走向沉寂,一無財力支持,二無研究人員,三無專業學校。”
作為歷史上東路梆子演出較活躍的區域之一,陽信縣較早開始了對這一劇種的挖掘與保護工作。“從2007年起,陽信縣就著手整理東路梆子老藝人口述資料。2016年,陽信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文化研究中心(簡稱‘陽信縣非遺中心’)成立,在開展專項研究的同時,以原陽信縣藝術團為班底從事東路梆子演出活動。”陽信縣非遺中心負責人封波説。
體制機制創新給東路梆子發展帶來轉機,但如何讓劇種回到群眾中去?亮出家底和特色,是陽信縣走出的第一步。
《薦官記》劇照 陽信縣文化和旅遊局供圖
説到近些年演出的劇目,東路梆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雙印開口就唱,傳統戲《白虎帳》選段被他演繹得酣暢淋漓。“過去幾年,我們把濱州區域內上演的幾百種東路梆子戲分類存目,整理出傳統戲10余部,並復排了《白虎帳》《雙鎖山》。”李雙印介紹,東路梆子每個行當都有不同的唱腔特點、發聲方法,文本、表演、伴奏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需要在傳承中被發現。
封波介紹,東路梆子還貼合時代審美,從現實中取材,排演了反映鄉村生活的《二蛋鬧牛》、講述軍民魚水情的《軍號嘹亮》等多部小戲作品,給人質樸、靈動和耳目一新之感,受到許多年輕人喜愛。
與時代同行
返本不忘開新
“與排小戲有所不同,排演大戲更鍛鍊年輕人。就拿《薦官記》來説,我們從2024年就投入創排之中,以演帶訓,演職人員獲得了快速成長。”陳勝表示,演出原創作品時,演員需要突破固定範式,把自身感受與體驗融入人物塑造,這正是獲取舞臺經驗的良好契機。
“從長遠來看,一部新戲的問世、打磨,對於稀有劇種傳承發展、人才培養的意義或將超越作品本身。”高鼎鑄談到,陽信縣非遺中心若能在現有隊伍基礎上,擴充一部分演職人員,舞臺演出將會更加遊刃有餘,也能更好地契合東路梆子作為地方大劇種對行當、角色的要求。
這同樣是陽信縣非遺中心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近幾年,儘管有新生力量注入,但2026年前,中心將有8名演職員退休,45歲以下的演員尤為匱乏,人才梯隊建設亟須完善。”封波説。
陽信縣已經開始“破題”。據陽信縣文化和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孫洪芳介紹,除“以戲促培”外,該縣推動“以師帶徒”,聘請戲曲名家、當地老藝人定期對青年演員進行教學、培訓,拓寬了東路梆子專業人才培養途徑。與此同時,陽信縣探索人才引進“特事特辦”機制、與相關藝術院校開展聯合培養,為劇種體系化傳承和地方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注入內生動力。
也有專家建議,東路梆子的發展,在尊重規律、注重差異、保護特色的同時,還應抓住在“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等大型演出活動中的“出圈”機會,加強新人、新作與新青年、新平臺的連接,打破傳承的時空界限與代際隔閡,這將有助於更好地彰顯劇種的藝術魅力和時代價值。(記者 孫叢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