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大型文化類季播節目《成語探華夏》收官。節目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成語典故,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20組選手,圍繞“物華天寶”“金戈鐵馬”“人間煙火”“風流人物”“四通八達”“薪火相傳”六大主題,通過探本溯源、三足鼎立和扶搖直上等環節進行比拼,爭奪“成語探源人”的榮譽稱號。這種以成語作為精準文化切片,通過文化專家講解、沉浸式互動闡釋、穿越式劇場演繹的創作方式,呈現了濃縮于四字“密碼”中的文明基因,帶領觀眾感受典故背後的思想內涵。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成語一般來源於古代的典故、歷史故事、神話傳説、詩詞歌賦等,經過人們長期使用,在微小的固定結構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文化智慧和民族精神,既是文明傳承的活態載體,更是貫通古今的文化甬道。《成語探華夏》敏銳捕捉到成語在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將成語分別置於建築器物、軍事韜略、市井世態、人文交流與文明傳承等主題視野中,揭示其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物華天寶”中,青銅重器重煥輝光,飛檐鬥拱訴説營造法式;當“金戈鐵馬”以鐵馬冰河入夢,用烽火狼煙再現兵家韜略;“人間煙火”更讓成語化作炊煙嫋嫋,在柴火畢剝聲與市井喧囂中,將文化溫度注入每個平凡的日子……節目在文學的舒展、考古的實證與歷史的褶皺等多重文明視域中,打開成語凝縮的意義空間,讓觀眾能透過節目設計的環節與情境,直觀地感受千年成語經緯中蘊含的工藝匠心、智慧謀略、英雄氣概和美好願望,感悟其中至今仍活躍著、生長著的文化精神。
節目更以成語為密鑰,通過對文明脈絡的立體化描摹、對精神遺産的當代性詮釋,多向度破譯中華文明傳承生生不息的基因圖譜。在“韋編三絕”的故事中了解先民對知識的虔誠叩拜,于“群賢畢至”的場景裏感受魏晉名士的傲然風骨,這種沉浸式文化解讀使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當“退避三舍”的戰略智慧與“負荊請罪”的擔當精神交相輝映,當“胡服騎射”的革新氣魄與“百川歸海”的融合胸襟古今對話,歷史發展的多維圖景在成語的萬花筒中漸次展開。這些濃縮文明密碼的成語,既如璀璨星辰標記著文明演進的軌跡,更似文化基因庫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節目將五千年文明積澱轉化為當代精神養分,讓觀眾在觸摸歷史脈動的同時,感受到新時代語境下傳統文化破繭重生的磅薄力量。
在歷史縱深與文化廣度的交融中,《成語探華夏》搭建起文明長卷與成語鏡像的對話舞臺。這種節目形式不僅使觀眾能準確掌握成語精髓,體悟其承載的深邃歷史智慧與人文精神,更讓他們在對成語背後多重文化意象與歷史肌理的解謎式探尋中,勾勒出中華文明的宏闊圖景和複雜脈絡。借助這種多維立體的知識建構,節目使成語突破語言符號的局限,昇華為貫通古今的文化信使,為傳統文脈的當代傳承開闢了新路徑。
(作者:鄭煥釗,係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